为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内涵,充分发挥畜牧学专业优势,直击乡村养殖痛点,从而对点帮扶村牧民,2023年暑期,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势待“法”科普先锋实践团前去曾经典型深度贫困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黄琅镇大杉坪村,旨在促进雷波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护航科技成果落地。
“我们这个牛,夏天太热了,就只能放在山上等它们自己吃草,冬天关进棚子里喂点玉米,其他的也不咋懂怎么整,你们说的啥子科学养殖那就更不晓得哦!”团队成员在走访调查大杉坪村时,村民对队员说。
图为团队成员询问村民为何村里大部分牛棚被闲置。四川农业大学余鹏摄
大杉坪村在以前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也是国家级贫困村,虽已完成全面脱贫任务,但大杉坪村对于养殖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的发展与推广还有所欠缺,“畜”势待“法”团队此次前来,就带来了解决农户们问题的“敲门砖”,致力于为农户找到现代养殖“新方向”。
入户调研寻找问题抓痛点
为了真正抓住大杉坪村畜禽业养殖的痛点与难点,团队成员提前制作了养殖情况的调查问卷,“能识字的他们自己填,不识字的我们帮忙填,反正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辛苦点也没什么。”余同学说完后,又往下一户走去。在调研时,也有农户向团队成员提出自己最近在养殖过程出现的问题,希望得到解决,对于特殊、棘手的问题,团队立刻联系队伍指导老师,得到了专业的帮助,农户脸上笑开花。忙碌一整天,团队共收集到56份问卷,“牛吃了不长”、“特别容易得病”、“买不到好的牛种,几代都不够重”,梳理好农户们的问题,团队成员依托《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图册》等资料,聚集起来,积极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金点子”、“好方子”。
图为团队成员请村民填写家庭养殖情况调查问卷。四川农业大学赵明月摄
饲料配比体重增速加速度
“平常就喂点路边的草,玉米渣渣,玉米秸秆,有时候混点酒糟饲料。”这是大部分大杉坪村农户的喂牛方式,这样的饲料不仅营养价值低,而且营养结构单一,完全不适于肉牛生长。针对不同养殖户的特点,团队在入户调研的同时,开展与“多对一”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更科学有效的饲料青贮技术和氨化技术,“长得大,长得好”,怕农户听不懂,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挣钱多,少吃苦”,怕农户懒得弄,就用简单的视频资料,用发展科学饲料的优越性吸引当地农户,告诉他们这法子真的“行得通”。由于村里牛多地多,为了利用好现有资源,大杉坪村驻村干部祖老师邀请团队为废弃的牛场找找“新路子”,团队成员们积极观察周围环境,勘察地形地貌,绘出牛场建设图,也绘出大杉坪村畜禽业发展新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当地酒糟饲料堆。四川农业大学余鹏摄
图为大杉坪村驻村干部祖老师带领团队查看废弃的牛场。四川农业大学赵明月摄
科普宣讲助力养殖在路上
“畜”势待“法”整合几天入户调研时农户在养殖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依托《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图册》等资料,从母牛、犊牛饲养管理、科学饲料配制、不同饲料经济效益对比、科学牛舍规划等角度,讲解畜牧养殖新技术,怕农户听不懂,团队队长将讲稿改过好几遍,把“生长速度、犊牛养护”改成“牛长得好,养好小牛”,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悄然改变着村民们心中的传统养殖定式。团队还为大杉坪村制作“圈养-放养混合养殖模式”养殖资料,肉牛养殖科普公众号,只为农户能够把养殖新技术真正用起来,养殖情况好起来,农户生活富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为当地农户进行标准化养殖科普培训会。四川农业大学余鹏摄
走向乡村,心系家国,躬身实践,乐于实践的川农青年一直在助农路上,致力于创造开阔眼界、增长本领的生动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敢于担当的川农青年挺膺再出发,奋力续写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