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来百果淡,唯李最解馋。近年来,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瞄准以青脆李为主的伏淡季特色水果产业,充分利用自身立体海拔和生态优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奋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好李不怕晚
巫溪晚李,全名晚熟青脆李。相较于其他李子,通城种植的晚李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成熟期晚。因为种植海拔较高,生长时间更长,因此果子也更大、味道更甜。二是分布错落有致。通城镇的海拔位于280-2218米之间,落差较大,李子树的错落分布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每年6-8月,通城镇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晚李销售旺季,相较于前些年的忙碌焦急,这几年各村的种植大户明显宽心很多。
“市里派来的陈书记帮了我大忙,早早就联系了重庆的公司、单位来买我家的李子。”刚进入六月份,清泉村的李子种植户张能彩就接连收到几个好消息。
陈星月是今年市政府研究室新派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抓李子销售,“清泉村大李子不愁销售,今年重点是抓一些中小李子的销售,让农民心血一点都不能白费。”为此陈星月专门联系了重庆荣科供应链科技公司、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收购渠道,计划将卖不出去的中小果纳入奶茶等快销饮料的供货范围。从商家直购、直播卖货到帮扶订购再到现在的快售渠道,如今通城的李子不愁销路。
打造“智慧李园”
当海拔最低的清泉村晚李基本完成销售时候,长桂村的李子还在生长。为了改变这种差距,长桂村正全力打造“晚李主题智慧产业园”。
“以往种植的李子全是看天吃饭。”长桂村支部书记熊良军介绍,李子对土壤水分敏感,在开花期多雨不利于花授粉,生长期缺水又会延缓李子生长,采摘期如果遇到暴雨又会让果农一年的心血白费。
为了改变望天吃饭的窘境,通城镇2022年开始全力建设晚李主题智慧产业园项目。从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到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再到自动避雨栽培设施建设,如今的李子种植充满了浓浓的科技味。
生产上要“智慧”,管理上也要“智慧”。“单打独斗没有市场,抱团发展才是未来,我们组建了一个李子专业管理团队。”刘伟是这片2000亩园地的大管家,他说,如今的智慧李园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场面,采取“专业合作社+企业承包”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参与经营。
今年3月,智慧李园初步打响名气,数千人次的游客趁着花期来到这里采风,拍摄古装照,感受山坳里的世外“李”源。未来,晚李主题公园将进一步创新服务业态,开发文创产品,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哺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格局。
科技人才为晚李保驾护航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关键在科技,科技关键在人才。近些年,通城镇依托高校、专家团队、田间好手,打造了一支阵容豪华的晚李管护队伍,为通城晚李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22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干部刘健来到通城镇挂职锻炼。他除了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学习李树施肥、除病虫等农业技术之外,还推动通城镇党委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达成协议,以长桂村晚李智慧主题公园为基础,共同搭建晚李研发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展示基地。
“通过采用‘高校+乡镇+村社农户’三方共建基地模式,对晚李进行整形修剪、精确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品牌提升等,能切实为果农带来实惠。”刘健说。
不仅如此,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的本土大学生杜青松,利用暑假时间来到通城进行专业实习,为通城晚李产业发展助力。他在通城镇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组建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体的科技助农小队,与政府工作人员一同为9个脆李种植主产村开展了市场专题调研,收集了通城晚李产业发展中的50余条问题。
从望天吃饭到AI赋能,通城的晚李产业发展正在昂首阔步的向前进。下一步,通城镇将持续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李园’前沿技术与成果落地转化,全面提升通城镇晚李产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