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2023年7月9日,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农业经济研讨协会“红星绿农·雅安耕读支教分队”前往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镇德福社区开展为期七天的支教活动。
支教,是教育两个不同阶段的双向奔赴,是过去和未来“自己”的一场对话,是教育强国下的深刻体味和感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的意义,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热,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才有了生命与生命的交心。
留住时间年轮里的记忆----摄影知识讲座
“红星绿农”支教队的队员为小朋友们讲述了摄影的基础知识,从相机的种类入手,小朋友们聚在一起仔细观察相机的构造。摄影的基本要素和技巧的讲解让同学们能亲身操控相机,拍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记录下快乐的上课时光。
团队队员展示个人拍摄作品。说话、欢笑、做梦、哭泣、歌唱......大地上一切被赋予了生命的元素,一切红蓝闪电般的激情移动,一切高亢而优美的舒展,在一张张照片里保留下生命精彩中的一瞬间、惊险的一刹那,让时间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支教队队员为孩子们讲解摄影知识 陈惟/摄
从土地和作物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农耕教育
农耕教育不仅是四川农业大学的特色实践活动,也是“红星绿农”团队的特色课程。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传承农耕文化,赓续民族血脉”,团队从耕读的释义,二十四节气,五谷的应用着手为同学们讲述农耕知识,带领同学们开展套圈识农具的游戏,朗诵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在欢乐氛围的课堂上学习知识。
学生正在进行游戏 陈惟/摄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通过团队的讲解,小朋友们对中华优秀的农耕文明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植于中华大地上,从土地和作物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小朋友告诉我们:“我以后也想去土地里,我想知道水稻是怎么变成粮食的!”
学生们正在制作粮食画 陈惟/摄
酸甜苦辣,支教时光
支教的日子里,面对对未来充满期许的小朋友们,那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仿佛在我们身上印证。时间在行走,我们在前行。当我们前进的同时,不时地回首那曾经的画面。思考着,我们是否失去了那份热情,那份无畏。
熬夜备课,查阅资料,转换成小朋友能理解的语句不断排练,重复着穿插在支教的时光里。如何教导小朋友们遵守课堂纪律,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在矛盾发生后如何调解安抚,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谆谆教导,每一位队员都从生疏到熟练。
一路向前,静待花开----对小朋友的寄语
时间在行走,我们在前行。前进的同时,不时地回首那曾经的画面,才想起告诉小朋友们“一定要为自己憧憬的那些事物努力一下,哪怕这力量微不足道,哪怕岁月迢迢。”
支教队员与小朋友的合影 吴涛/摄
人生的旅程很长,只能靠脚下的鞋子一步步地走,不能跳过哪里而直接到达下一站。在将要开始人生的另一站的时候,总爱留恋,留恋少年时的完美时光;有时也爱向往,向往成年后的独立自由。我们时而环顾四周,看看从幼稚到成熟这一路的风景。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我们在正青春的两群人身上,互相寻找着青春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