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3月18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川渝瘠薄坡耕地土壤多源增碳消障产品与技术”项目于成都启动,将实现坡耕地“增碳固碳、靶向消障、作物增产、品质提升、效益提高”五大目标。
项目启动会现场。
川渝坡耕地的比例很大,土层薄、有机质低、保水保肥性能差。此前,川渝坡耕地大多依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不但成本高,而且效果也不尽显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川渝瘠薄坡耕地土壤多源增碳消障产品与技术”项目,则着力“多源”地运用传统的猪粪、鸡粪、牛粪、中药渣以及研发竹纤维等新材料,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消除土壤贫瘠的“老大难”障碍。
项目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乐山师范学院7家科研院所、高校,四川省眉山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江小白农庄有限公司2家企业,共计10家单位120余名人员共同合作完成。项目中央财政经费2000万元,地方配套经费900万元,企业自筹经费500万元。
记者从3月18日的项目启动会上获悉,项目紧紧围绕坡耕地有机碳含量低、增碳固碳难、提升慢、效率低、不长效等关键核心问题,按照部省联动项目要求,通过机理机制和过程解析、靶向碳基材料研发、靶向消障产品创制、典型区靶向消障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构建与应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研发靶向高效碳基材料2-3种;创制靶向产品5-6个;构建消障绿色生产技术体系3-5项,制定相关标准/规程草案2-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8项;土壤固碳效率提高20%以上;耕地质量提高1个等级;建立千亩示范区3个以上;产能提升15%-20% ;示范应用800万亩。项目在川渝宜机化改造的坡耕地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可快速地熟化、增肥土壤。
针对川渝坡耕地地区季节性干旱严重的特点,线上参加启动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指出:“项目应解决川渝坡耕地的保水性,同时还要研究产品、诱导作物的根系尽量扎到土表50公分以下,获取基本稳定的含水量、避免季节性干旱。”
项目计划实施3年,实现项目区坡耕地“增碳固碳、靶向消障、作物增产、品质提升、效益提高”五大目标,累计新增效益1.5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