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你们这里几亩田?”
“两亩!”
“今年能打多少斤谷子?”
一位中年男子伸出一只手,在空中比画着说,“5000斤。”
“不可能吧?能打2000斤就算厉害了!”
“要不要我们赌一下?”
普格县的梯田,稻子金黄一片。
9月28日,凉山州普格县花山镇联合村的一片水稻田边,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正在和一位正在打谷子的中年男子对话。
那名男子要和马均教授打赌,把他逗乐了,“如果真的这里每亩田能生产2500斤谷子,我们的压力就小多了!”
他俯下身子,用手丈量水稻苗之间的距离,现场指导对方,“你们的水稻种稀了,明年种密一点收成会更好!”在另外一片未收割的稻田边,他看着满田的金黄稻子,对身边的博士们说,“像这样的原始种法,通过改良技术,产量再提高20%都很容易实现。”许下他对这片田野的希望与深情。
作为我省著名的水稻栽培专家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马均的心里,始终怀揣着“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情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自从1987年毕业工作以来,35年间,巴蜀大地的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留下了马均的足迹。当天,马均身边还围绕着一群博士和水稻专家。他们弯腰摸着垂下的稻穗细细观察,和正在打谷子的村民聊天,问收成。
原来,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普格团团长冯宗云教授的安排下,四川农业大学和西昌学院数位水稻栽培专家赴普格进行水稻产业调研,为即将启动的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普格课题展开调研。马均是特派团特别邀请的专家。
在座谈会上,特派团秘书刘雅洁对重点专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马均教授从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等角度对普格的水稻发展提出布局和建议,他提出水稻与经济作物轮作能提升农民总收益,高端优质稻米能提高亩产效益。
孙永健教授说,普格水稻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水稻产业化发展,对保障地方及国家口粮安全意义重大。当前可以通过优质品种筛选提高米质、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产量、轻简化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效率、突出区域高端稻米品牌化,达到优质高产增效的协同。
陈勇副教授提出,凉山的光照足,温差大,生态好,通过科技下乡,改进农民水稻栽培技术,发展机械化生产,产量更高,收益更好。
杨志远副教授就稻——菜轮作模式在当地开展的可能性提出建议,将冬闲田种植青菜并建设泡菜加工厂,实现一二产业融合,实现粮经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新闻链接: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id=9773304&channelId=3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