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畜牧大省,以肉牛为例,每年存栏量达850多万头,存栏量位居全国第一。“十三五”以来,依托全省强劲发展的畜牧业,全省饲草育种成果丰硕。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计划“突破性饲草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项目组获悉,近五年来,团队创制优异种质200余份;选育国审饲草品种19个和省审品种21个,我国第一个饲草品种“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通过了北美AOSCA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
![](/__local/8/C5/23/B4616499C07862314F137C0F066_8829F395_20275.jpg)
![](/__local/6/24/18/2EE4DC933415B99DCE0EA5EDE8B_C3486425_5BE62.jpg)
![](/__local/7/21/26/D90238415A57283B42552B0083A_27E11A84_4BB22.jpg)
![](/__local/2/77/CB/70D7843C673A8D91D3204AFC51F_3E0E8D2A_290CE.jpg)
![](/__local/C/11/BC/61D612323A48930EFE7C014978F_BA67CBD9_32B19.jpg)
研制饲草新品种配套利用关键技术14套,制定颁布13套技术规程标准;授权专利78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部省级奖励7项;饲草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210余万亩。“在饲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新材料创制与利用、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及成果推广、产业扶贫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院长张新全告诉记者。
新品种选育走向国际
饲草种质资源是优良新品种育成的关键。通过野外采集、国内外引种等措施,团队累计收集、保存饲草种质资源5000余份,建成西南区资源保有量最大的乡土特色饲草种质库和资源圃。针对饲草高产、优质、抗逆等重要农艺性状,创制出优异种质资源200余份,为优质饲草新品种选育提供遗传基础。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优质饲草品种选育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选育了40个饲草新品种,其中19个通过了全国草品种委员会审定。其中,川农1号多花黑麦草是采用聚敛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选育而成,产量高,耐沼液灌溉;采用聚合育种选育的“玉草5”“玉草6号”等饲草玉米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缺乏大刍草和摩擦禾饲草新品种选育利用的空白;“蜀草1号”是近年来南方首个育成的高丹草新品种;“英迪米特”燕麦是我国首个南方农区饲用燕麦新品种;“升钟”紫云英是国内首个登记的紫云英品种。
![](/__local/7/C5/62/56203305BD2D2E4D802B7D38D2B_AA81167E_1A51C.jpg)
![](/__local/F/DB/9A/5855DF2E4D9DDDB7DD6FF3A0CE6_1732FB69_3A7FC.jpg)
![](/__local/F/2A/42/459C26478A4472896AB9AA7C90F_BDBFC405_5C6BF.jpg)
![](/__local/8/57/74/88E681B166F51BB79D48E73DCA3_25913079_2DA04.jpg)
此外,项目组还选育“雅砻江”老芒麦、“麦洼”老芒麦、“纳瓦拉”多年生黑麦草等21个品种,通过四川省草品种委员会审定。累计选育20个新品系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为“十四五”饲草优异基因资源保护、挖掘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品种通过北美AOSCA协会专业认证,商品种子成功在北美上市,标志着我国自主选育的饲草品种走向国际,解决了多花黑麦草品种长期繁种成本高,商业化制种难题,充分利用国际区域优势满足国内生产需求,扩大品种推广。
配套技术研发进展突出
在新品种选育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配套技术研发同样进展突出。“十三五”期间,研制出鸭茅良种繁育技术体系、饲草玉米高产栽培等配套技术14套。通过研究和实践应用,集成林草间作、草田轮作、粮草间套作等综合利用模式,使饲草产量提高15%以上,种子产量增产30%~50%,劳动成本降低约10%,水土流失量减少20%~30%,提高人工草地生产力3~5倍。
![](/__local/4/13/CD/0179C09DCCAE5F060BAB7FFD9AC_89358FAE_21725.jpg)
![](/__local/1/A4/93/32271257E6E677463785421E11B_81C2ABBB_4E107.jpg)
![](/__local/3/99/4F/66A0A605E9462118E45EFFC8092_106336A8_49DC3.jpg)
针对西南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研发出高湿地区多花黑麦草、狼尾草青贮技术和饲草青贮及混贮技术,建立了高温高湿地区青贮乳酸菌资源库,筛选出了7株耐高温乳酸菌,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件,并已成功转化,可为大规模生产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针对青藏高原气候特征,研发了高寒区燕麦青贮生产技术,为我省川西北藏区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老芒麦、披碱草、饲草玉米、高丹草和黑麦草等新品种配套制种技术,建立规模化制种基地大量生产种子,为构筑我省优质饲草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转化推广成效显著
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转化推广应用方面,“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利用”协作组累计在高原地区培训农牧民3.2万人次,培养本土高级专家120余名,形成科研平台12个,有力地推动了青藏高原地区草牧业科技进步。
![](/__local/B/57/CB/6209231BC6B59C05FA724A6C6EC_F849380B_2D8E7.jpg)
![](/__local/4/F5/B4/9EEC3B77FAA4A5816FB913A5E56_90359047_37560.jpg)
![](/__local/C/70/27/0B79D069D619E249953A3B1DD92_0739B31F_3EF63.jpg)
![](/__local/7/30/9A/D125225F8D04BB52CC11AD967FC_320FE150_D59F.jpg)
![](/__local/0/40/DB/21958E11789371B67C18A28496A_DCC9C097_12D1B.jpg)
成果已在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的4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3200多万亩,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结合农区饲草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研究成果,采取“科研单位+地方政府+技术推广部门”的模式,通过良繁体系建设、示范基地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利用。建立示范区9个、示范基地14个。
在30余个市县开展了技术培训50余次,培训科技人员和养殖农户4000余人次,网络咨询、现场指导等2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免费发放黑麦草、杂交狼尾草、苏丹草、高丹草、饲用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种子2万多公斤。研发的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相关成果70%以上得到了成功转化,项目实施为我省“10+3产业”稳步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的科技贡献。
示范区利用多花黑麦草、青贮玉米/高丹草轮作模式解决沼液利用问题,较传统模式年均减少化学肥料投入32.5%~37.5%,年消纳沼液60吨/亩,年产优质鲜草15 吨/亩,每亩年均直接收入总计4800元,每亩年均纯收益1920元。
在宜宾、达州、眉山、自贡、巴中等地推广饲草丰产栽培、种草养畜、草地高效生产与持续利用、病虫害防控、青贮技术等210万亩以上,通过畜禽转化,饲草经济效益附加值增加2~3倍,饲草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已在全国累计辐射推广逾千万亩。
新闻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2227232?from=androidapp&app_id=cb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