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 实习生 张枫)又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马铃薯的收获季,一头白发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西瑶人称“土豆王”,她和学生们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她热情地指导农民们储藏土豆的注意事项。“土豆保存得好,老乡们就有得吃,还能有得卖、挣到钱。”土豆种植和储存技术是王西瑶的科研成果,也是她全力投入、助力山区百姓脱贫圆梦的真经。

8月30日,57岁的王西瑶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举行了一场讲座,分享当季土豆的病虫灾害防治及培养经验。“除了布拖县,王老师还去过四川省其他州的十多个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她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这片土地了。”王西瑶的研究生、布拖县马铃薯科技小院党小组组长冉爽说。
王西瑶还记得第一次到布拖县调研时,看到的情景让她“心痛又震惊”。“农户家里因贮藏条件简陋,常年吃发芽甚至腐烂的土豆,而用作种薯的土豆又因活性差导致产量、品质、效益下降。”为此,王西瑶立志用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让薯农种上高活力的脱毒薯、吃上不发芽的安全薯、卖出高效益的致富薯”。
然而,面前有着重重难关,第一道就是语言关。为了能和村民们说上话,王西瑶努力融入环境,学习当地语言,她还专门请当地人做“翻译”。
第二关是信任关。王西瑶带领学生走访后提出,借用村民的土地做一块示范田,培育过程中所需的资金以及土豆的种植施肥除虫等工作都由她和团队负责,最后的收成免费赠送给村民。然而,却没有人主动借用土地。最后,村主任在自己的土地上划出一片地给王西瑶进行科研。王西瑶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培育,到了秋天,她那块地里土豆的产量是其他村民土地里土豆产量的3倍,村民惊呼:“原来财神爷就在我们身边,王老师的培育贮存技术好!”
2019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中国农技协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正式挂牌成立,科技小院以创建布拖县马铃薯新产业为主体思路,王西瑶指导团队通过科普宣传培训转变农户传统的生产、贮藏和食用观念,培养市场销售意识。布拖县农业部门也参与进来,推动引进高产、优质、抗病、耐贮品种,建立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脱毒种苗繁育中心,提高三级脱毒种薯生产效率,同时,建立晚疫病无人机统防统治体系,优化设施库贮藏保鲜库管理。
“我们把实验室搬到科技小院、田间地头和定点农户家中,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切实打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王西瑶说。

冉爽说:“在科技小院的第一次会议上,王老师说,‘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你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应用到广阔的大地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我们有一些科研小成果时,她首先会问有啥用,能否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每次看到满头白发的王老师,我们都像吃了定心丸,她身体力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西瑶的研究生、布拖县马铃薯科技小院院长朱嘉心说,王西瑶一般是早上八点从办公室出发,进组培育室检查,接下来是培训彝族工人,布置一天的学习内容,再去雾配大棚,检查水泵等器械是否正常运作,还要跑到后山示范基地,看病虫害。“虽然有了现代科技助力,有时赶上缺水,早上六点多,老师会喊我们去山上拉水。一天下来很是忙碌劳累。”朱嘉心说。

有一次去凉山州美姑县扶贫,因连日暴雨导致山体滑坡,车辆遇阻,疏通道路需要数天时间,此时正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时刻,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后,王西瑶带领几个研究生翻山越岭,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在当地干部、沿途彝族老乡帮助下安全抵达美姑县农牧局,顺利完成生产应急技术服务。“当地的干部群众非常感动,老师用实际行动给我上了扶贫攻坚的生动一课。”朱嘉心说。
“我的很多学生都在一线扎根,吃得了苦,能发现真问题,当他们再投身到实验室里,精神状态和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学生是不一样的,知道农村里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王西瑶说。
彝族人赤黑黑日住在布拖县勒吉村,他家土豆栽培密度小,施肥量少,晚疫病等各种虫害比较严重,收获的土豆虫眼多。2021年春天,王西瑶带着研究生和他一起种了一块高产示范地,把土豆种植密度提高,今年秋天,赤黑黑日家的土豆产量提高了一倍,他向王西瑶竖起大拇指:“您这个‘土豆王’真是当之无愧啊!”
“我喜欢当这个‘土豆王’!”一生与土豆打交道的王西瑶说:“土豆花在我眼中是最美丽的花,一年一季看到土豆开花,我心里幸福极了。”
王西瑶直接对口帮扶的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中坝村和龙池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张朝阳等64户277人,通过种植马铃薯增产增收实现了稳定脱贫。王西瑶说:“坚守一线,学农、爱农,将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融入到一起才接地气、有活力。”
新闻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09/02/content_k6mbnotG.html?gid=8DgNB9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