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观新闻客户端)推广先进农作物种植技术 四川农大留学生把学校的实验“搬”到了家乡的土地上

2020-05-24 21:35:40作者:王李科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四川对我来说是幸福的,因为我在那里找到了一切,也就是来自我的老师、实验室伙伴和农场经理的爱和尊重。”5月24日,四川农业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穆罕默德·阿里·拉扎在接收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是说道。作为一名在四川农大留学的巴基斯坦博士后,阿里·拉扎在感恩的同时,也把友谊与希望的种子带回了他的故乡。

受疫情影响,阿里·拉扎此次在老家的假期显得特别漫长。然而,阿里·拉扎并没有让这一个假期在等待与盼望中虚度,而是身体力行,学以致用,把在四川农大的实验搬到了巴基斯坦的土地,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阿里·拉扎究竟做了什么实验?这就要从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说起。“在我们巴基斯坦,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兴起,当地对玉米、大豆等优质饲料的需求量剧增。但因种植技术相对落后,土壤肥力低,玉米产量平均仅为319公斤/亩,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并且无大豆种植,优质饲料短缺,难以满足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阿里·拉扎告诉记者,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阿里·拉扎尝试把在四川农大研究学习到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给当地农户。

“我在今年二月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巴哈瓦尔布尔开始做了实验,玉米、大豆大概种了30多亩。”阿里·拉扎向记者回忆到,“这是我所在地区的一项新种植技术,最初没有人对此项技术充满信心。”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在开始之初似乎总是会受到怀疑,阿里·拉扎的邻居们看着他竟然把玉米、大豆间隔种植在一起,觉得不可思议,“小伙子,这样是长不出结实的玉米的!”

阿里·拉扎并没有在怀疑中退却,他坚信在四川农大学到的技术能够在巴基斯坦生根结果。在种植过程中,“杨文钰教授指导了我实验的每一步。 ”阿里·拉扎谈到。有了导师做后盾,播种60天后,玉米、大豆两种作物都长得很好,当地农民开始相信他带去的这一新种植技术。据阿里·拉扎估计,每亩地玉米产量能达到660至700公斤,大豆90至110公斤。

“他们给我们的示范区拍照,给我打电话,问了几个问题。我是怎么设计的?我是怎么种的,什么时候种的?两种作物需要多少水和肥料?我如何管理杂草和昆虫? ”当地农民逐渐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产生了兴趣,不断有农民到阿里·拉扎家和他讨论种植技术。又过了几天,一个由8个追求进步的农民组成的小组找到了阿里·拉扎,要求他带他们参观示范区。原来,这几位农民听闻了阿里·拉扎取得的成果,却并不相信。经过实地“取证”,“他们要求我在下一季指导他们使用这项技术,因为他们非常渴望采用这项技术。” 阿里·拉扎自豪地说道。

跟阿里·拉扎相似,另一名受疫情影响未能按期返校的川农留学生博士贾德·侯赛因也在他自家地里做起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验。为了让实验取得更好的示范效果,贾德在四川农大导师刘卫国教授的指导开启了“跨国网课”模式。在导师的帮助下,贾德制订了实验方案,却发现当地似乎没有适于实验的种质品种。刘卫国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连线贾德在巴基斯坦进行种子筛选,选出了适合当地的耐荫高产品种,又指导他在本地购买了如天平、游标卡尺等简单的实验器材,帮助他完成了很多实验数据的收集。

在导师的支持下,贾德的实验也取得了不小的影响,第一批玉米大豆在5月底就能收获。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农场主、农户纷纷前往“取经”,希望学习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新闻链接:http://v5share.cdrb.com.cn/h5/?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detail/normal/3744383362057216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