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5日讯 (记者廉丹 王璐 刘畅)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民的观念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虽然在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来自农业基层代表的声音里我们发现了田野的亮点、收获到春天的希望。
种植大户的产业梦
采访对象: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茅腊坪村三组农民辛喜玉
“人家都种柑橘树的时候我开始种核桃树,现在很多人转产种核桃,我琢磨着我们那个地方核桃种植已经成规模,下一步可以搞核桃产品深加工,做起一条产业链,收益能翻上好几倍。”女能人辛喜玉又有了新想法。
2001年开始,茅腊坪村家家户户都承包荒山发展经济林,当时种的都是当地盛产的柑橘树。辛喜玉算了一笔账,一斤柑橘卖几毛钱,一斤核桃却能卖上十几块钱,辛喜玉在众人怀疑的目光里毅然决定500亩林地全都种上核桃树。辛喜玉绝不是个莽撞人,当初做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核桃树收益高,树龄长、结果时间也比果树长,而且核桃是干果,比水果好贮存,深加工的潜力也更大,我还找了技术人员帮我论证我们那个地方种核桃的可行性。”辛喜玉回忆说。没曾想这一种就大获成功,不仅本村村民开始转产种核桃,整个丹江口市很多乡都开始种,现如今,丹江口市已是远近闻名的万亩核桃林基地。
辛喜玉最近刚刚和从河北请来的技术人员签下合同,要给核桃树做品种改良。一棵树做品种改良平均就得花费60元钱,但辛喜玉觉得这钱值得花,品改后的产量会逐年翻着倍地往上长,5年后一棵树的产量就能达到80斤。
除了发展经济林,辛喜玉还建有一个年产25万只鸡、300多只羊、60头牛的养殖场。如果资金周转得开,辛喜玉还打算在核桃林地里拉上网子散养土山鸡。“绝对是绿色、有机食品,这样的土山鸡肯定会卖上好价钱。”辛喜玉笑着说。
“国家的政策是咱农民的聚宝盆,退耕还林把荒山变成了金山,种树政府给补贴,还引来大型农产品销售公司与农户对接,农技人员不仅常年支持定期还给我们做指导、培训。”辛喜玉喜悦得泛起泪花。
科技人员为农民零距离服务
采访对象: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讷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
“每当看到农民在培训课上有收获时,我就特别高兴。”谭志娟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以往区县一级的农业科技培训,面向的多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现在政府埋单让农民直接学技术。”过去一年,基层培训的加大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让她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责任重大,科技推广还任重道远。
谭志娟代表说,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主要包含了五个层级:全国、省、地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黑龙江现在已经延伸到村,村一级也配备科技人员并建立科技示范户。
她说,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特别是2009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议的意见》,给基层农技推广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农业部、财政部还共同启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投入资金7.7亿元,在全国770个县实施了示范项目,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切身感受到,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春天来了!
通过项目的实施,谭志娟他们已经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我们共培训农民科技示范户1000名,以此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已经实现了技术指导直接到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并且,筛选出当地主栽农作物品种和实用新技术推广模式,解决了农民盲目种植和新技术推广不到位的问题。”谭志娟介绍说。
合作社模式推动小麦产业化
采访对象: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大学教授任正隆
提及“川农”号小麦品种,四川省邛崃市冉义共富村村民兰德成喜形于色。通过加入嘉禾川农小麦科技专业合作社,兰德成得到了合作社免费提供的优质小麦品种,“与过去散种相比,现在种植‘川农’号小麦品种,每亩比一般小麦产量增加100至150公斤,增收200多元。”兰德成乐呵呵地说道。
兰德成所说的嘉禾川农小麦科技专业合作社凝聚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大学教授任正隆多年来的心血。他将自己耗费十余年时间研制出的“川农”号小麦品种通过合作社免费提供给农民。每逢播种时他便穿梭于田间地头向1500余户社员传授育种知识,“收割时我还把自己的收割机开到田里去,和农民们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谈及自己事必躬亲的辛苦劲儿,任正隆代表眉开眼笑。
任正隆代表说,之所以要通过合作社的模式来推广小麦的产业化种植,一方面是因为难以保证进口原料小麦的质量安全,此外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我考虑就地取材,通过在当地推广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模式,保障食品安全,确保农民增收。”任正隆代表说。
合作社成立后,由于实行了统一的优质品种选播、统一先进技术的应用与管理、统一优质农药与绿色肥料的使用,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这一先进模式,预计3至5年内,邛崃市将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0万亩,小麦产业化产值将超过2亿元,每年可带动农民增收4000万元以上,可提供1千多个就业岗位。
(专家代表来点评)
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张晓山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现代农业不是简单的劳动力投入,而是用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替代大量劳动力。我国农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粮食产量连续6年实现增产,市场上肉、禽、蛋、菜产品丰富、充足,这就归功于我国农业构成的变化:农业科技进步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专业种、养殖户兴起、合作社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成型。现在,活跃在农村的这些专业种、养殖户是我国新型农民的代表,而且这些有知识、懂技术、有市场头脑的新型农民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