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田里的豆子一亩可以收300斤,比红苕划算多了。”乐至县宝林镇双碑村2社村民吕锡福高兴地说。
目前,四川正是套种大豆收获的黄金季节,在四川广安、乐至等地采访,感受到套种大豆给农民群众带来的喜悦。
“麦—玉—豆”模式脱胎于四川省传统的“麦、玉、苕”模式,被当地群众称为“新三熟”。2003年,以“麦、玉、豆”模式为载体的套作大豆在四川省资阳市、遂宁市示范成功后,“麦、玉、豆”模式在四川全省丘陵区应用推广。2009年四川套作大豆发展迅速,示范推广面积达480万亩,较上年增加37.1%,总产60万吨。
“种红苕,背不动、挑不起,种豆子省事,收完就有人买走了。”仁寿县珠嘉乡国和村2社65岁的张世初说。
种植套作大豆与传统甘薯相比,省工节本,由于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技术,每亩可减少用工3—5个,适合农村老人妇女的劳作要求。
“要想地不瘦,就得种黄豆”。中江县仓山镇花姑村村支部书记这样说,大豆玉米套作,培肥地力,不会与玉米、水稻等争地。调查数据表明,套作大豆比套作甘薯亩增收节支190元左右。
四川常年种植玉米1800万亩,农民长期以来套种甘薯,但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饲用甘薯需求量急剧下降,为玉米套种大豆留下巨大空间,潜力面积800万亩以上。
2009年,省农业厅安排200万元资金,在全省10个县(市、区)实施大豆高产创建。此外,四川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对套作大豆也给予了研究经费支持, 四川各级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套作大豆的示范推广,如广安市实施“双亿工程”,财政拨专款200多万元用于购买种子,资阳市、仁寿县、阆中市等市(县)均得到财政部门的专项经费用于套作大豆的种子购买和技术示范,确保了大豆品种的顺利替换和各项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