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多还可以生存四年。”爱因斯坦曾这样预言。因为,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近期,全球著名的《自然》杂志在对蜜蜂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蜜蜂及其传粉行为,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蜜蜂生存状态近年引人注目。
一种被国外科学家命名为CCD(蜂群崩溃综合征)的现象在全球范围频频发生,蜂群在欧美一些地方消失的比例甚至超过40%。数据表明,蜜蜂消失的趋势直到2009年仍未停止;在国内,随着西蜂的大量引入,中华蜜蜂种群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四川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蜜蜂养殖基地之一,蜜蜂生态保卫战30多年前就已经悄然打响,今天又有了更加欣慰的结果:在阿坝率先启动了全国第一个蜜蜂自然资源保护区行动。
本报记者梁现瑞实习记者王诗侠
生态危情油菜制种渴缺蜜蜂“媒人”
蜜蜂作为公认的生物媒介的消退,不仅会给人类生产带来直接的损失,而且还潜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而这种危机曾被长期忽略。
温暖的阳光也晒不开紧锁眉头。3月3日,从成都前往江油的路上,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副站长王顺海一直望着车窗外,目光中充满焦虑。他担心,窗外灿若锦缎的鲜花,会因为缺乏蜜蜂“媒人”的光顾,在一场没有“爱情”的等待中,悄然凋谢。
“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王顺海忧虑的是,唐代诗人耿湋《寒蜂采菊蕊》诗中的场景,将随着蜜蜂的悄然减少风光不再。
王顺海前往的江油市重华镇,一直是我省重要的油菜制种基地。2010年,当地制种油菜面积已经超过2000亩。然而,随着近年来蜜蜂数量的减少,很多油菜地已难以完成授粉过程,进而威胁到油菜种子的生产。为改变这种局面,早在5年前,当地就开始“请”蜜蜂,为油菜种子田进行授粉。去年,仅重华镇就“请”了200箱蜜蜂,共耗资4万余元。
不只江油,我省的绵阳、德阳、宜宾一带,“请”蜜蜂授粉的也越来越多。在苍溪县,近年3月梨花开时,一些农民要扛着梯子,爬上梨树,为梨花授粉。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这显然是一笔从来都不曾意料的投入,而对于一个蜜蜂研究者来说,这样的局面更是尴尬。现年47岁的王顺海,1985年从福建省农学院毕业分回四川,即开始从事蜜蜂研究至今。面对近年蜜蜂种群的急剧下降,他忧心忡忡。
王顺海告诉记者,目前本土蜜蜂种群下降所造成的影响清晰可见。因为相对于西蜂,本土蜜蜂更适合小蜜源,而且对低温的适应性更强,甚至在气温低于15摄氏度时,它们也能外出采蜜。西峰却必须在20摄氏度以上,比如枇杷是冬季开花,如果没有本土蜜蜂,最终就不可能有果实。
据他透露,目前在全国人工养殖的600万群蜜蜂中,中国本土蜜蜂群只有100万群左右,且大都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
“四川在全国范围来说,还算好的了。”目前,全省人工养殖蜜蜂总数达130万群,其中,本地种群达60万群,占全国总数的60%。但是本土蜂群总体下降的趋势和全国一样,而另外一些亚种,比如阿坝蜜蜂,目前只有不到3万群。
王顺海介绍,在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本土蜜蜂种群已经濒临灭绝。科研显示,昆虫承担了大约2/3种子植物的花粉传授,而蜜蜂则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传粉者,有些物种,甚至只接受某一类独特的蜜蜂授粉,如无花果只接受一种名叫榕小蜂的蜜蜂授粉,而中华蜜蜂是兔耳兰、莎叶兰春兰、蕙兰、足茎毛兰等的惟一有效的传粉者。蜜蜂种群的下降甚至消失,难免对这些植物的生存带来威胁,同时引发连锁生态反应。
一波三折四川专家攻克蜜蜂烂仔病
从金不换到元胡,再到白水,利用神农氏尝百草的笨办法,四川的科研工作者找到了治疗制约本土蜂群生存的重大问题——烂仔病的办法。
四川保卫蜜蜂的战斗,30多年前就已经悄然打响。
龚凫羌,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现年55岁,他早在14岁,就开始跟随父亲龚崇德饲养蜜蜂。1979年,他从四川农业大学工农理学院毕业后,留校进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仅仅4年后,他决定从实验室跳出来,专事蜜蜂养殖研究。
因为,1973年四川爆发的蜜蜂大面积死亡事件的阴影一直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当年,在遂宁、南充一带,农户饲养的蜜蜂大量患中囊病而死,并迅速蔓延到全省。其后3年,全省蜜蜂种群锐减80%以上。经过对蜜蜂的尸体现场勘验,专家们发现,得病的蜜蜂身体只剩下了一个外壳,内部全部变成了一包水。几年过去了,病因依然是一个谜。
而在这期间,西蜂开始大量引入。本土种群由于繁殖能力差、不擅长迁移且烂仔病频发,根本无法西蜂竞争。一群西蜂年产蜜量可以高达200公斤,而一群本土蜂最多产50公斤,一般的仅有10多公斤。本土种群很快被大量抛弃。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龚凫羌说,虽然相对于猪、鸡等家畜家禽,人类喂养蜜蜂的历史更为悠远,但是人类对于蜜蜂的了解程度,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推移深入。
面对频发的烂仔病,龚凫羌他们一开始怀疑是病毒,后来通过现代仪器检测,又检测不出来任何病毒的存在。
西药不行就想中医,“唯一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寻找治疗蜜蜂烂仔病的验方。”龚凫羌说,当年用了神农氏尝百草的办法,从北国到南疆,将传统中草药一味味地进行实验,熬成药汁,给患病的蜜蜂喷洒或饲喂。经过一年多寻找,还真在海南找到了名为金不换的草药,对于治疗蜜蜂烂仔病非常有效。
2004年,全国性的蜜蜂烂仔病再次爆发。金不换产量有限,难以满足短时间大规模的需求,蜂农们无药可用,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到龚凫羌这里来。“头发都急白了。”龚凫羌回忆。“东边不亮,西边亮”,情急之下,他曾经连头痛粉都尝试用过,却没有效果。
有人提示,寻找与金不换同样功效的中药。循着这个思路,龚凫羌对金不换含量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发现其主要的药物元素是一种名为延胡索乙素的物质。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在中药元胡中发现了这种成分,使用效果虽然差一点,还是有效。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只要用元胡配合扑尔敏使用,效果就会非常好。由于元胡产地广泛,产量充足,而且成本极低,一两元胡可管几箱蜂,从此解决了烂仔病的问题。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共同作用为镇静安神。为什么用了镇静安神的药物,就能治疗蜜蜂的烂仔病呢?
研究继续。龚凫羌证实了判断。蜜蜂烂仔病一般都发生在孵化期间,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孵化期间为例,大量幼子聚集导致箱内温度升高,本土蜜蜂种群对于抗高温能力低,所以导致死亡。于是,龚凫羌又有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在蜜蜂孵化期间,适当喷水降温。嘿,效果还非常好。
2006年,他出于对蜜蜂的热爱,放弃了任何经营性的念头,不顾周围一些人的劝阻,向全国发布了自己这一成果。这意味着,中国蜂农不需要花一分钱,就可以治疗烂仔病了。
从金不换到元胡,再到白水。经过20多年的艰苦跋涉,龚凫羌为蜜蜂烂仔病起了一个新名字:应激发热症。其实,类似的情况不仅是在蜜蜂中才有,龚凫羌说,鸡也有同样的现象,为了避免鸡蛋在孵化过程中被高温烧坏,母鸡过一段时间后,会走出鸡窝,这个过程叫“晾蛋”,其实就是给蛋降温。
龚凫羌最终明白,之所以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对于蜜蜂的了解知之甚少,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蜜蜂生存环境的隐秘,导致观察的难度加大。
之后,他又将目光投向本土蜜蜂不善于迁徙这一难题。不迁移,意味着一年只能有一次或两次大的采蜜机会,就拿四川来说,最大的蜜源是菜花,在为期20天的蜜月里,一箱蜜蜂就可以采40公斤的菜花蜜,之后,只有零星小蜜源。但西蜂不一样,一个大蜜源的花期结束之后,它可以迅速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迁移几次,产蜜量就会大大提高。
后来,他也是采用了治疗烂仔病的办法,在迁移开始前,给蜜蜂喷洒元胡水,到达目的地后,再喷洒一次,这样下来,蜜蜂就再也不怕迁移了。
他还研究发明了适合本土蜜蜂种群繁衍的GN式蜂箱,并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饲喂办法。最终,全面解决了制约本土蜜蜂发展的三大难题,进而提高了本土蜜蜂的产量,目前,按照他的技术,一个本土蜜蜂种群年产蜜量照样可以达到100公斤以上,与西蜂相差无几。
阿坝蜜蜂飞入中国第一个蜜蜂保护区
专家研究认为,面对外敌和不明因素的威胁,当务之急是成立蜜蜂自然保护区,一方面保证本土蜂群不受西蜂的骚扰,另一方面,为今后的杂交繁殖留下珍贵的基因。
“两根长长的针管猛地插入,毒液迅速注入,身体再挣扎了几下之后,终于一动不动了。”2010年3月1日晚9点,纪录片《蜂战无间道》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镜头上展现的场景是4年前的春天,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的蜜蜂养殖户突然发现,自家蜜蜂居然莫名其妙地开始大规模的死亡。经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研究员杨冠煌研究发现,屠杀本土蜜蜂的“刽子手”居然是引进的意大利蜂。
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龚凫羌就已经发现了西蜂盗取本土蜂群后,本土蜂群的蜂王会死亡的现象。
疾病和外敌,还不只是威胁本土蜂群的唯一因素。
2006年春天,眉山市东坡区的蜜蜂养殖户沈老三和同伴租了两辆大卡车,满载着自家的400箱蜜蜂远赴西北一带放养,却不料蜜蜂莫名其妙开始大量死亡,离开时,只剩了不到100箱。
而这样的事,在四川养蜂历史上不是第一次出现。
面对西蜂和不明因素的威胁,龚凫羌和王顺海等专家一致认为:“首要的任务是成立蜜蜂自然保护区。”好在,这样的努力早已经开始。
3月,在阿坝州马尔康县松岗镇洛威村,村民确央忙碌地为他家所养的几十箱蜜蜂采花做准备。
确央42岁,10年前就开始蜜蜂养殖。阿坝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蜂王体色呈黑色、黑色带黄色或枣红色环带、黄色;雄蜂色黑,身着较窄黄色环带;工蜂色灰黑、身着黑色带淡黄色环带,其主要特点嗅觉灵敏,飞行敏捷,能采低浓度、零星分散的山区花蜜,而且分蜂性强、群势较小,抗寒性强。这种蜜蜂,只存活于阿坝等川西高原一带,因此被称作阿坝蜜蜂。
王顺海回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专家们就曾呼吁,要在阿坝建一个蜜蜂自然保护区。1981年,四川就是全国第一个成立养蜂管理站的省份,而且在各市州县,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高峰时期,全省有40多个养蜂管理站;1962年,西南农业大学养蜂本科专业的28个毕业生,全部留在了四川;1973年,四川组织了养蜂短训班,全省总共有180多个成员参加,平均每个县一个,技术普及做得非常不错。
时过境迁,当下四川养蜂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都已经大大缩水。据了解,全省目前只剩下不到5个蜂业管理站。
幸运的是,为切实保护阿坝蜜蜂这一珍贵资源,2008年,经省、州、县畜牧兽医部门的共同努力,“阿坝蜜蜂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已列入农业部支持项目。2009年,阿坝蜜蜂县级自然品种资源保护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批准,这标志着全国第一个阿坝蜜蜂自然资源保护区建设正式启动。
根据规划,保护区将涉及马尔康县整个行政区域,面积近千万亩,其中核心区包括马尔康镇、松岗镇和沙尔宗乡三个乡镇,面积为51万亩,建成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将禁止在区内喷洒以及饲养其它外来蜜蜂种群。
“这还只是个开端。”王顺海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把这个蜜蜂自然资源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