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安县模式”:迈向现代农业

2010-07-12 09:54:23作者: 张俊贤 李劲雨 本报记者王飞 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数:

  

 

  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川农大组织专家深入安县,求解震后灾区现代农业发展难题——
  
   
  7月7日,记者在绵阳市安县田间地头,不时可以看到“科技支撑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教学实验示范基地”的牌子。
  
  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安县地震灾后重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项目,川农大党委书记邓良基等专家多次深入安县,探索出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的“安县模式”,为震后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经验。
  
  路径一:60项技术提升科技含量
  
  震后不久,川农大的专家们就赶赴安县,走家串户了解村民需求。
  
  通过实地调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社区布局规划、蛋鸡产业规划、果蔬产业规划、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规划等相继出台,恢复重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逐渐明晰。
  
  安县农业局局长柳跃才对李焕秀教授推荐的碧秀苦瓜品种极为赞赏:“产量高,一株要结150-200斤。”而“姜+瓜”立体间作模式,不仅能使嫩姜上市提早7-10天,还能使生姜增产15%-23%,亩产值达3.5万元。
  
  两年来,川农大在安县共实施了现代民居建筑设计、现代蛋鸡标准化养殖高效生产、“V”字形棚架式高密度水果栽培、苦瓜+生姜立体高效栽培、大棚西瓜优质高效栽培、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重建等60项技术,把现代农业高科技的含量体现得淋漓尽致。
  
  路径二:“五统一分”实现规模化生产
  
  发展现代农业,首要条件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这对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说,该如何实现?
  
  面对这一难题,专家们开始寻找突破口。他们通过重点扶持圣康、圣鑫等3家科技示范龙头企业,在现代化蛋鸡养殖中完善细化“高校+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在优质果蔬种植中实施“高校+大户+农户”模式,让一家一户的农民也能参与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中。
  
  安县蛋鸡产业的规模约有270万只,却难见百万只以上规模的大型养殖场。
  
  安县圣康现代养殖协会把柏杨村和附近村的316户蛋鸡养殖户团结起来,并辐射影响到安县安昌、黄土、界牌、兴仁4个乡镇10多个村的村民共同养鸡。在专家指导下,养殖协会明确了“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蛋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创新了统一订购鸡苗、购买饲料、防疫、销售、品牌包装和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经营机制,让分散的养殖户有了统一的标准。
  
  安县兴仁乡村民李茂辉认为,“五统一分”把单个农民抱成了团,规模上去了,大家不相互压价,效益好。
  
  路径三: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蛋鸡虽是安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可是产业链并不完善,处于粗放式经营的阶段。
  专家们根据安县蛋鸡产业缺乏种鸡来源的实际,课题组投入105万元,圣康蛋鸡养殖协会投入480万元,将原来的蛋鸡养殖小区更改为5万只种鸡规模的现代标准化养殖场,使其成为全县发展270万只蛋鸡的供种基地之一,改变了原来仅靠引进种鸡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从种鸡到商品鸡的繁育体系。
  
  通过不断摸索和发展,在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下,在川农大的技术支撑下,安县已初步形成蛋鸡养殖、蛋鸡销售、土鸡养殖、土鸡销售、技术培训、蛋品加工、绿色有机肥料生产等一条龙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安县蛋鸡产业集群。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