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仕贵,又是在水稻田中忙碌地度过。
“结实饱满的水稻,总是低下高贵的头,稗子的脑袋则在风中飘荡。”李仕贵说,人要像水稻一样实诚,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李仕贵做人低调,科研成果却很耀眼,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他还获“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荣誉,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潜心研究
1.97亿亩水稻与他有关
说起成绩,李仕贵说,这得益于遇到许多良师益友。1990年,他在四川农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并留校,其间,周开达院士在育种理念方面对其影响深远,黎汉云研究员甚至手把手教其如何育种。
1995年,李仕贵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放弃了出国做研究的机会,继续在川农大任教。“一个新水稻品种从研发到推广,往往需要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李仕贵说,他有责任将老师们付出毕生心血的科研薪火传递下去。
这些年,李仕贵潜心水稻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命名和定位了系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为保持我国杂交稻育种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针对西南稻区的生态条件,他成功育成了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组配出经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杂交稻组合38个,成为我国组配出超级杂交稻最多的恢复系。其系列组合在全国16省区和东南亚推广1.97亿亩,其中国内推广1.88亿亩,增产稻谷80.2亿公斤,国外推广863万亩,创汇976.3万美元。
开拓创新
选育突破性水稻品种
李仕贵心里、眼里,装的全是水稻。他不在实验室,就在田间,晚上散步也是转田坎。
遇到给水稻“加代”,他还要跑去海南。那里天气炎热,在水稻基地,他要穿上厚厚的雨靴,手里拿着棍子驱赶蚂蟥。学生们说,这位教授没有架子,“挽起裤脚,跟我们一块育种,即使身上被晒脱皮也不在乎。”
学生都很佩服他,“他不是‘老学究’,具有开拓精神。”他带领的课题组坚持每两周一次例会,一起碰撞思想火花。他信任学生,总是放手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我希望他们在科研道路上不要有任何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李仕贵一直在科研道路上探索并享受着,对于未来,他的关注点将聚焦在如何控制水稻的基因,选育突破性的水稻品种上,“为农民兄弟把好水稻优良品种这道关,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