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记者来到德阳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一家生意兴隆的农家乐。鲜天全是这家名为“鲜李园”的农家乐的主人。他说:“地震后,环境打造好了,房子全是新修的,这些都是川农大专家们帮忙弄起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当地村民收入比地震前人均增收860元。现在,棚花村的旅游接待能力比震前提高了30%。”德阳市科技局局长江光富说:“这一切与川农大专家们的帮助分不开。”
棚花新村犹如风情小镇
棚花村是绵竹有名的梨花村,家家通公路,户户绿树环绕,白墙上彩绘的年画、房屋上小小的翘檐,洋溢着浓郁的川西民居风情。在这里,农家乐有统一样式的店招,写着特色菜品、联系电话等,院内辟出专门的停车场,门前设置了分类垃圾桶。
川农大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陈其兵告诉记者:“农民刚开始不适应,慢慢地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这样的农家院子目前已完成600余户。”
记者来到一位村民的家里。屋里养着獭兔,院子里有沼气装置;屋外种植了一大片猕猴桃,桃树之间是茂密的绿草。川农大园艺学院院长汤浩茹介绍说,兔子的粪便用于沼气,沼气的剩余物为种植猕猴桃和草料施肥,草料用来喂养獭兔,由此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
绵竹棚花村只是四川农大科技助推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缩影。对川农大的专家来说,服务灾区灾后农业重建不仅是自己的责任,更是农业大学的义务。他们奔忙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路上,用科技之光点亮了一个个现代化的新农村。
“农民有住的,还要有干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川农大专家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安县,为安县打造“四川养鸡第一县”出谋划策。如今,在安县柏杨村的花园式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封闭式环境控制、先进的内部监控设备,处处彰显出现代化气息。在它的带动下,目前全县蛋鸡养殖规模已恢复到270万只,远超地震前规模和水平。
“灾后重建,农民有了住的,还要有干的!”4月中旬,川农大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专程到都江堰市,与当地政府商议就“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在都江堰市建立核心示范区。该课题涉及农村土地资源空间协同调控与村落民居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水利工程与防灾减灾、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治理、农业生产服务与市场物流、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社会管理等六大方面。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川农大积极协同都江堰政府完成了《都江堰灾后城区总体规划》、《都江堰市农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都江堰市现代生态农业中长期规划》等规划。尤其是“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规划”成果得到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上海市援建都江堰指挥部的高度评价。去年3月,都江堰与川农大签订了校市合作协议,涉及优质粮油、优质猕猴桃、绿色蔬菜食用菌、乡村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希望川农大的旗帜插遍都江堰的田间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