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四川农业走进春天里
——四川农业专家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这个主题。2月3日,省委农工委组织我省部分专家学者及农口部门人员进行座谈。专家学者们结合四川实际,对如何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畅所欲言,谈出了他们的企盼与希望。
按照区域特性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邓良基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强化对农业的支撑,保障民生,抓得好。
邓良基说,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结合四川实际,应抓好三件大事。首先,构建适合四川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抓好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倡建设适合四川省情的创新团队。二要创新平台,依靠现有大专院所,把重点实验室建立起来。三要创新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原创性的创新基地。四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其次,逐步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方面,政府部门主导的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主线。第二条线就是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四川可否按区域特性来做平台?
第三,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新品种的创新、培育与驯化;安全生产、健康养殖等重大技术能力的集成与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农业机械技术的提升;现代农业的综合技术集成;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的建立;水土资源持续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
重视产业需求搞好源头科技创新
省农科院副院长、教授吕火明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一是搞好源头科技创新。在创新重点上,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现代种业、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动力建设,切实调动各有关方面的创新积极性,这在目前的资源约束下尤为重要。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0%左右,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新型农民的培训。四是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
创造技术需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是一大亮点。”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认为,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投入不足,效率低下。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导向模式,技术培训大多数也是集中上课模式,而且上课受训者不一定是生产实践者。培训的对象大多是老年人,这种对象与现代农业的人力需求是不符合的。最关键的是服务主体与服务效果没有关联。
技术推广为谁服务?未来的职业农民来自何处?郭晓鸣认为,目前农村粗放的经营方式是不可能有技术需求的。我们要创造新的技术需求,就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种养大户,支持种养大户发展是创造新的技术需求的重要节点。
要创造新型农民的内生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来自于新增劳动力、务工返乡农民,来自城里的投资者。这些人要成为职业农民的前提是农业应有利可图。所以,培养新的技术需求的前提应是系统性的政策支持。
提高机械化水平搭戏台唱研发大戏
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院长、研究员刘泽生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四川农业机械化水平只有38%,全国超过了50%。四川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搭大戏台唱戏。
刘泽生认为,以前,四川农业机械研发水平在全国走在前列,这些年落后了。搞农业装备研发首先应解决机制问题,有了机制保障才能调动起积极性。目前,四川农业机械装备比较薄弱,大部分装备来自省外,本土的最大农机企业年产值只有四五亿元,而四川农业机械每年的销售规模都在几十亿元,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四川造”的问题。本报记者 邹渠
新闻来源:http://jswm.newssc.org/system/2012/02/13/0134433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