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深深困扰地球人。
脂肪细胞示意图。红色管状物为动脉。
脂肪组织示意图
自古以来,胖这件事从未像今天这般得到如此多的关注。物质的充裕、饕餮的食欲、环境的恶化、压力的剧增等诸多原因共同造就了这颗星球上越来越多的胖子。肥胖是引发多种疾病的元凶,如今已成为世界五大流行性疾病之一。
前不久有研究显示,全球变暖正在使地球上胖子变多的趋势不可遏制。而最近又有报道称,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探究如何使猪肉更健康、更有营养时,无意间发现了导致猪肥胖的重要机理。由于猪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好的动物模型,这项新发现为未来解决人的肥胖困扰投射了一道曙光。
策划:赵洁撰文:许珍图片:Gettyimages
人类肥胖之势难以遏制气候变暖或是元凶之一
肥胖已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称,每年至少有280万成人死于超重或肥胖。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有58%的成年人可能成为“胖子”。
鲜为人知的是,空气中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水平或许要为胖人的增多负上责任。前不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地球大气中稳步增长的二氧化碳水平会影响人类大脑中化学物质的量,从而增加我们的食欲,对肥胖症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研究者解释,人吸入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会使血液变酸,又相应地会使调控食欲、睡眠以及新陈代谢的神经元更活跃。结果,我们也许吃得更多,睡得更少,体重增加。“如果事实证明人们吃得更多的部分原因真的源自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会到达一个新维度。”哥本哈根大学肥胖和营养学系主任ArneAstrup说,“这将给予我一个解释,那就是为何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群体重都在增长。”
肥胖以及肥胖引起的相关健康风险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正急剧增长。研究揭示出引起肥胖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英国伯明翰亚拉巴马大学营养肥胖研究中心主任DavidAllison说,多个基因、新陈代谢路径甚至肠道细菌,都参与了“造就”肥胖的过程。
正在变胖的不仅仅是人类,研究显示,全球的动物们也在变胖。2010年,在杂志《皇家学会汇编B》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Allison和同事发现8个物种的24个群体在过去的50年间体重都不约而同地增长了,其中包括实验室养殖的动物。研究者猜测:环境中或食物中导致内分泌失调的化学物质,是导致多个物种体重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DNA甲基化对猪肥胖起重要作用,人类或相似
此前,虽然科学家不断发现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但对其仍知之甚少。上个月,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的一篇题为《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篇论文由四川农业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导,中、美、英、加等四国共12个单位的50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论文的第一作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明洲是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猪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他进行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了解什么原因影响猪肉的品质。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反而为研究人类肥胖的成因作出了贡献。这是因为这一研究首次构建了猪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的DNA甲基化图谱,而这种最新被“解密”的DNA调控图谱,和肥胖的形成密切相关。在猪身上的这一发现为未来研究人类肥胖成因奠定了表观遗传学基础。
所谓“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由基因序列改变所致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实际上是指遗传物质和调控它的蛋白质的一些化学修饰。而DNA甲基化是最早被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它能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控制基因表达。通俗地说,从遗传学上来看,虽然DNA序列包含使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所有信息,但我们行为和外表的很多细节实际上由基因调控来决定。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肥胖基因’,但仅依靠DNA序列信息并不能全面地解析肥胖的致病机制。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一个重要机制,在肥胖发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了解DNA甲基化的机制及功能对肥胖及其他疾病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明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李明洲为本报提供的论文资料显示,在研究中,研究者从3个品种的猪身上抽取8种脂肪组织和两种骨骼肌肉组织,随后进行基因组范围内的DNA甲基化分析,最终建造了一个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通过进一步分析,他们发现了和肥胖形成高度相关的明确的甲基化区域。他们还发现肌间脂肪(IAD)的甲基化模式和内脏脂肪组织(VAT)更为相似,从而首次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证明肌间脂肪组织也是导致肥胖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猪身上或能找到
人类肥胖的基因密码
对于论文获得意料之外的关注,李明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原因在于猪是最接近人类的“模式动物”,此项研究对预防人类肥胖疾病的发生或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猪是人类肥胖疾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它的脂肪分布与人类的脂肪分布一一对应。而且,猪与人类具有相似的代谢功能、心血管系统、成比例的器官大小、出生后棕色脂肪缺乏等特性,且与人类在遗传学上也具有高度相似性,特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代谢相似性,这使得猪成为研究人类肥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最佳模式动物。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猪的脂肪分布发现,不同部位的脂肪对于新陈代谢疾病影响不同,由利到弊的顺序分别为:皮下脂肪、腹脂、板油(肾周脂肪)、肠系膜脂肪、肌间脂肪、大网膜(胃)、心包脂肪。同时,通过实验观察和对猪各部位脂肪的DNA进行数据分析可发现,不同部位的脂肪对猪身体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皮下脂肪对于能量储存、新陈代谢很有好处,但是脏器里的脂肪危害特别大。
由研究猪肥胖的成因出发,未来也许能找到人类肥胖的基因“密码”,治疗肥胖症或不再是梦想。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猪或可助人一臂之力。
肥胖引发新问题:供体器官短缺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肥胖会带来一个新问题:造成供体器官短缺。
前不久,在纽约举行的美国全国肾基金会议上,来自北岸长岛犹太健康系统移植中心的医学博士MalaSachdeva发表报告称,有超过22%的潜在捐肾候选者因为体重的缘故被排除在捐献者名单之外。从会议提供的数据来看,在研究者所在的移植中心,2008年~2011年之间,在104名潜在的肾捐献者中仅有18%BMI(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25或更低)之内,大多数人在超重到肥胖之列:37%的人BMI在25~30之间,其余的则为30或更高。大多数移植中心会将BMI指数在35及以上的捐献者排除在外,因为这会使捐献者和接受者的风险都更大。
尽管很多最初被排除在外的捐赠者试图减重,但很少人会成功。“令人吃惊的是,在被排除在外的22%潜在捐赠者中,仅有3人成功减重至可捐献的体重,”Sachdeva说,“而且,我们可看到所有潜在捐赠者中竟有82%的人属于超重到肥胖的范畴,这显示必须采取行动解决肥胖问题,否则我们的‘捐赠池’将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