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地震发生后,宝兴灾情严重。得知情况,我校一些与地方有科技合作关系的教师迅速行动起来,为抗震救灾筹集物资,并积极思考如何投身科学抗震减灾。
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田孟良老师曾担任过宝兴县的科技副县长,当得知宝兴灾情严重,他及时联系到两家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并通过企业组织到了救援机械和紧缺物资。其中,四川瑞森原公司准备将16人的工作队以及3台挖掘机和600余件饮用水和食物送入灾区,20日已经从绵阳出发。因为道路阻塞,他们一直处于奔波状态,为尽快把物资送到,他们最后决定准备从雅安到绕道都江堰、小金,然后翻越夹金山到达同样受灾严重的宝兴。另一家企业科创医药集团公司也组织了12辆车共约12吨的物质,包括药品、水、帐篷等,按程序登记并赶赴灾区。我校民革成员郑顺林老师,从事中药材、马铃薯栽培和有机农业研究,长期支持并关注宝兴的生态农业发展。震后第一时间他想到的是如何减少宝兴的农业生产损失,当即与宝兴农业局、科技局取得联系,积极为下一步的抗震减灾工作做准备。学校还有不少教师也准备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投身抗震减灾工作。社工系的朱雨欣老师在安顿好学生后,就在为未来的灾区心理安抚和援助等工作进行准备了。
平凡的伟大——地震中的后勤人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遭遇7.0级大地震,我校师生的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响,就在这紧急的时刻,我校后勤人临危不乱,以物资贮备的多,抢修搭建的快和坚守岗位的稳展示出川农后勤人平凡的伟大。
平凡而伟大的“快”
地震在今早8点02分来袭,而我校后勤服务总公司修缮中心的员工们在8:30分就已经自发地集合完毕,带好装备,开始在学校内部进行一小时一次的巡查,寻找各处建筑物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竭尽全力避免灾后伤亡的出现。
他们的快不仅体现在集合速度,更体现在出工速度。当修缮中心的电话接线员接到报修电话之后,不再像往常一样先进行详细记录,而是直接派遣维修师傅奔赴一线进行抢修,以最快的速度排除一个又一个安全隐患。
平凡而伟大的“稳”
在灾情出现时,食物和水源的保证永远是最重要项目。在今天,大地震来袭之日,我们可爱的食堂大妈和大叔们稳居灶台和窗口,依旧为同学们提供可口的饭菜。
“只要地不摇晃了,我们就都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同学们提供饭菜。”今天一整天,除了早上8点的第一次地震,余师傅一直坚守在灶台前面,无论屋顶掉瓦或是天花板掉了几块。“三区是主要的避难场所之一,今天的饭菜量翻了一番,平时只要炒30次菜的量,今天却炒了将近60次。”一旁的朱明光师父补充道。
这些“稳”在食堂的大叔大妈们是我们学校能够正常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强力后盾,就如同杏苑食堂经理卢本忠说道:“哪里都能乱,但是我们后勤食堂不能乱,我们都乱了,同学们不是更乱?稳定饭菜,就是稳定人心。”
平凡而伟大的“多”
由于地震的影响,面包和饮料等充饥性良好的零食需求量大幅上升,同学们都会或多或少地买一点进行贮备,以防不时之需。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校园超市在地震发生后不久便联系上了提供货源的商家,疏通了货源渠道。
“地震开始没多久,我们就联系上了几家矿泉水饮料提供商,现在你看到超市里摆的水都是第二批了。”三区超市负责人樊国栋告诉笔者。
笔者来到三区超市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2点半,超市里没有了像上午那样火爆拥挤的场面,然而笔者发现,超市货架上的东西却不见得少了很多,面包、饼干以及饮料依旧占了货架的一半,完全足够同学们的购买。
有理由相信,川农后勤人的多、快、稳,使得我们全校的师生能够安心地开展自救、自助行动,是顺利开展救灾工作的坚强后盾,他们这平凡中的伟大,值得我们敬佩!
我们在一起
地震发生不久,各学院的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们还有同学们自己迅速团结起来,行动起来,让4月20日的川农大带给了我们许多点点滴滴的感动。
“快跑!”
地震了,手机不通,宿舍没人,到处找不着小班的学生,这可急坏了动医10级4班的班主任何敏,焦急的她几乎跑遍了整个校园。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天一早她所带的小班不在校内,而是在兽医院准备做传染病实验。
“后来老师终于在QQ联系到我们了。看到她发了那么多的问号、感叹号,内心多温暖的。”学生冷策说。
除了这个,还有个小细节也让冷策很感动。下午,8位同学在实验室搬椅子去集中避震点,何敏也和他们一块儿动手。正搬着,突然实验室各种玻璃器皿开始强烈抖动。“余震了!快跑!”首先反应过来的何敏一声大喊。“老师让我们先跑出实验室,根本没顾自己。”
送水工
刚吃过晚饭,动特12级3班的班主任刘贺贺就骑着他的电动摩托车,载着两件纯净水,匆匆来到体育馆前小班学生的集合地。“给你们带了点水过来。”把两件水往地上一放,他又放心不下,忍不住再次叮嘱:“两边的通道要留出来……不要睡得太死……”
这天下午,刘贺贺的一位亲戚本要来雅安看他,才刚从家乡飞抵成都,就被他托朋友给送上了返程的飞机。——他是实在忙不过来了。“刘老师今天都来看我们好几回了!”学生们说。
“该解决的我们都自己解决好了,这是我们买的防雨布,班费买的。”吴乾锋是海南人,头一回真真切切感受地震,“中午有点信号,班主任刘老师的短信就到了。被关心的感觉非常不错!”
老师的啰嗦
综合行政楼的大厅相当一部分属于食质12级1班休息的“领地”。临时床铺上,几个女生围坐在一起聊天、上网。
“我们院上的、系里的老师,还有班主任下午就来过了。”“在这儿跟我们讲了很多注意事项。”“就讲怎么注意安全;讲要与家人联系,别让他们担心;讲不要回宿舍……”
班主任和老师们都跟她们絮叨了很多,这让她们感觉特别安心。“开始还是很慌的,直接就冲下楼,听了那些注意事项,才发现很多东西该拿没拿。”女生黎梅就觉得老师“啰嗦”的那些很有帮助。
难忘的生日
遇上了地震,避震中全班同学为他庆祝,这个4月20日,是农机10级1班的赵亚辉有史以来最难忘的一个生日。
操场上,好哥们儿为他点亮了拼出文字图案的生日蜡烛,幕天席地为他唱生日歌,切蛋糕,抹了他满身奶油。
“劫后余生的感觉,真的很爽啊!”同班的黎斌忍不住感叹,班上同学患难中的情谊让他觉得非常温暖。
还有这一天也让他们对班主任张黎骅有了全新认识。“张老师家就在芦山,地震时他在办公室,家里都没顾得上,先跑到宿舍区来找我们。”“没想到平时很严厉的张老师是这么关心我们。”一说起自己的班主任,黎斌、李光辉、张宇几个人止不住地七嘴八舌。
“跟他们在一起”
还没有收到学校或学院的通知,生命理学院的王开明、胡超、王艳英、邹平等好几位老师,包括带毕业班只有3、4人在校的班主任就赶到了学院大楼前,与自己小班的同学呆在一块儿。
晚上10:00,生命理学院的集中避震点,党政负责人还坐在同学们中间。说起抗震各项工作,党总支书记陈涛、副书记朱碧泉只是一个劲儿夸同学们很团结、学生干部很得力。
“今晚准备在哪儿过?”
“这里,跟他们在一起!”朱碧泉答得斩钉截铁。
校园管理中心:震后校园的蓝色风景线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校园管理中心的全体员工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灾自救的行列中,他们的蓝色工作服成了震后校园里一道靓丽的蓝色风景线。
地震发生后,校园管理中心负责人第一时间就到教学楼、实验楼和行政楼查看电梯内是否关有人。并安排中心管理人员落实环卫部、教管部,体育馆相关人员到达指挥中心布置抗震减灾的相关工作。
体育馆:音响操作员第一时间和相关人员将移动喇叭安装在车辆上,方便相关部门巡逻并传达学校抗震指挥部的相关指示。
环卫部:地震以后,环卫工人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师生员工都集中在了学校的空旷地带,这给环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生活垃圾很快的充满了校园的很多角落。由于天气炎热,不让垃圾产生异味,中心安排正在轮休的员工立即上班,轮休的垃圾车立即工作,并将教管部和体育馆的员工充实到校园环境的清理当中,将大量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尽量为大家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环卫工人早上6点就开始清理校园内特别是主干道和运动场上的垃圾。为避免次生灾害发生,21日安排员工对新老校区人员聚集区进行了第一次消毒处理。
22日学校开始放假,学生逐渐离校,但仍有很多教职工和雅安市民将帐篷搭在校园中,环卫工作的压力依然很大,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校园环境进行清扫,保证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
教管部:由于学校原通知23号复课,教管部工作人员冒着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对教学楼的教室进行了逐一检查,第一时间将教室的受损情况报给相关单位;并与雅安市特检局联系对学校的14台电梯进行震后检测,其中13台电梯合格可以使用,已在电梯内贴上震后安全检测标志,一台电梯因脱轨暂停使用,等待维修。
据了解,校园管理中心80余名合同制工勤人员都是雅安周边的下岗工人或失地农民,地震中他们的房屋80%都有不同程度受损,部分员工的家属还在重灾区,一直无法取得联系。但在这个非常时期,他们都将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坚守在自己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为抗震减灾做着自己的贡献。校园里闪动着的这道蓝色风景线彰显了后勤人平凡中的伟大。”
“艰难”的一次采访难忘的一些故事
4月20日,7级强震袭击雅安,在这个非常时刻,没有人能够预料接下来能发生什么,师生们果断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记者在数日采访中,感觉对校抗震指挥部成员的采访是最为“艰难”的一次,从那里听到的声音都是“不要采访我,请多报道一线师生们,他们值得大家学习。”
几经努力,采访无果。记者最终通过党政办老师的介绍,对指挥部的故事有了些许了解。
20日强震发生后,很多教职员工从家里奔赴办公室待命,此时党委书记邓良基已在进行抗震救灾指挥。地震发生时,他顾不上其他,迅速从楼上跑下疏散师生,随即顶着余震赶到办公室指挥抗震救灾,后来直到有人提醒,他才低头发现脚上穿的是一双拖鞋。
地震发生时,校长郑有良出差在外,费尽周折才打通电话对有关工作安排提出意见,并急迫地从外地向雅安返回。由于成雅高速限行,对方不放车子通过,若走“大件路”不知何时才能到校。他再三解释“我是四川农大校长”,请求放行回去抗震救灾。他到校后顾不上家人,一头扎到抗震救灾中去。第二天早上,他才回家洗了洗脸,又马上赶回办公室。
20日10时,全体在家校领导召集大部分中层单位负责人,冒着余震在一行政楼召开应急会议,成立抗震救灾领导指挥部,并在中层单位一级成立抗震救灾指挥分部。
“抗震救灾工作千头万绪,指挥部的人比我们累多了,几乎就没休息过。”党政办一位老师介绍。
比如,秦自强、庄天慧、张强、朱庆、杨文钰、陈代文、王曙光、何临春,这些天在校园里走了少多里路,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顶着余震穿梭在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运动场、主干道、广场、等处查看灾情,对应急事件做出科学判断并及时解决。他们常常顾不上吃饭,当捧起盒饭想充饥时,饭菜早已冰冷了,匆匆吃上几口便展开下一轮工作。
记者发现,校党政办的接待科摆放了很多椅子,这几个夜晚那里灯火通明,其实那儿早已成为指挥部的办公场所。为了各个“板块”早日恢复正常,指挥部成员们经常聚在一起紧急讨论下一步工作方案。
每个夜晚,虽然指挥部安排大家轮流值班,3个人一个小组,但当余震袭来,指挥部其他成员也顾不上休息,穿梭在运动场、农场、主干道等人员集中点,帮助师生和避难的市民们解决难题,让大家放心地过夜。
截至21日下午,学校已在校园网发布3条《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公告》、3条《紧急通知》、10项注意事项,对师生安置、余震防范、物资准备、自救与互救等工作通过校园网、电话、微博、QQ、邮箱、口头转告等方式科学有序地进行部署,要求师生员工沉着面对和科学抗击地震灾害,团结互助,共度难关,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
从疏散学生、了解灾情,到灾情通报、制定方案,正是由于指挥部的科学指挥,校本部的各个院、所迅速打起了旗子,亮出了牌子,拉起了救助的摊子,井然有序地组织师生进行自救和互救。目前,广大学生喊出了“抗灾与学习两不误”、“帮抚他人并照顾好自己”、“哪里有需要随时准备迎战”的口号。全校师生员工义无反顾地奋战在灾害一线,用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川农大精神”。
保卫处:每时每刻的坚守
强震来袭,如何保障校园的安全秩序是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承担此项重任的保卫处同志们24小时全天候坚守岗位,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一句“因为有你们,我们更安全了”是大家对他们工作的最好肯定。
警戒线旁的接线员
“铃铃铃……”震后不久,校园报警电话2110就响了起来。“喂,是四川农业大学吗?你们学校是不是发生地震了?学生有没有伤亡呀?”一位东北口音的家长焦急询问。副处级调研员赵志强赶紧告诉家长:“请放心,学校组织得很好,有最新情况一定公告大家,不用担心。”
震后不久,手机信号非常不好,经常打不通,但2110一直保持畅通,成为师生们报告紧急情况的重要途径。保卫处所在的办公楼损毁非常严重,楼房变形导致多间办公室的门都打不开。为了大家的安全,办公楼外拉起了警戒线。2110的值班人员就搬根凳子坐在警戒线旁,电话铃声一响起,他们就冲进楼里接电话。后来余震太频繁,才设置了呼叫转移到值班人员的手机上,确保2110每时每刻都有人接听。
巡逻车、巡逻队全时出动
报闪警灯闪烁在夜间格外显眼,校园里的巡逻车出动了。据保卫处处长刘志刚介绍,学校共有3辆巡逻车24小时在新老校区巡逻。夜间闪烁的报闪警灯不仅能让师生感受到安全,也给了一些想趁机作案的社会闲散人员警示作用。
巡逻车上装备齐全,喊话器、救灾工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大量涌入校园停放的私家车,喊话器引导他们规范停放;遇到突发状况导致学生情绪不稳时,工作人员通过喊话器告诉大家莫慌张,及时恢复正常秩序。钳子、斧子等简单的救灾工具都一应俱全,随时待命。
除了巡逻车,巡逻队的工作人员分组分片24小时不间断巡逻,在校园里形成了一张点面结合的巡逻网。由于学校开放为市民的避难场所,安全保卫工作更加繁重。排查社会闲杂人员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刘志刚表示,巡逻队员一直保持高度警惕,“昨天在学生宿舍附近就发现了一个可疑人员。经过跟踪排查,最终排除了嫌疑。”
为了加大安全巡查力度,保卫处加强了与地方公安的联系。110、刑警大队等都加入了巡逻队伍。校园安保力量得到有力增强。
给学生安全提醒、及时赶到突发状况发生地维持秩序……保卫处的工作人员忙碌在校园各处。
“尽管房屋受损和学生受伤情况比08年严重,但师生情绪却比08年时更平稳。”刘志刚认为,正是学校及时有序的指挥发挥了重要作用,才有了现在总体平稳的局面。他表示,保卫处全体工作人员会继续每时每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与全校师生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互帮互助显真情校园爱心汇海洋
4月20日上午8时2分,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坐落在雅安市区的川农大校园也遭受到了强震的猛烈袭击。然而,大灾面前有大爱,一个个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小故事不断涌现,让我们的校园变成了爱心的海洋。
沉着冷静的助班
“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慌乱的心理。”面对强震,动物科技学院草学专业11级助理班主任游成铭同学成功将小班全部18名学生安置到安全地带,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强震来袭,游成铭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从寝室下楼,恰好遇到自己小班的学生。“快,一起走!”游成铭和小班同学跟着人群远离了摇摇晃晃的大楼。
可接下来要去哪里呢?哪里既能遮风避雨,又能给手机充电让同学们给家里报平安呢?“草学基地实验室!”常做实验的游成铭立即想到了那个地方。“那里是平房,有电也有卫生间,应该比较适合避灾。”在只身前往确认实验室里没有过多杂物后,他通知全部学生来到这里。
“男生把器械抬开,女生打扫卫生!”在游成铭的带领下,大家热火朝天干起来。考虑到很多同学还没吃早饭,他买来干粮和水分给大家。余震间隙,他组织同学取来了棉絮、席子。“今晚上可以在这里过了,不会挨饿受冻了,”游成铭微笑着说。
来自北川的帐篷
在老区运动场,一顶白色的大帐篷扎在中央,格外显眼。帐篷里,十多个学生聚集在此。他们都来自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2012级2班。这顶帐篷是班上一位北川籍学生提供的。
“这是08年地震政府发给我家的帐篷,”该同学说,今年清明节露营需要帐篷,自己就把家里的旧帐篷带来了,没想到这顶帐篷又在经历了一场地震后派上用场。
“淡定点,别恐慌!”经历过强震的他一直在鼓励身边的同学。虽然看到地震时摇晃的窗户,听到女生们惊恐的尖叫也感到害怕,但他仍然积极将正面情绪传递给大家。
“我们待会儿就去买遮雨的油布和防潮的垫子,万一晚上下雨了呢。”抗震经验丰富的他已经开始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了。
爱心的接力棒
“地震了!”艺体学院12级的孙同学匆忙从寝室下楼。看到楼道里的安全通道指示灯都被震掉了,她的内心只有恐惧,一不留神崴了脚。起初还能坚持走,等走出寝室楼时便疼得再也没法动了。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左脚脚踝肿得已经看不到脚踝上的弧线了。
“我来背你吧!”一个陌生女孩二话不说背起了她,往校医院跑去。“可你都没穿鞋呀”……女孩没再说话,只顾往前跑。跑了大约几百米,正好碰到了孙同学同专业的两位男生。男生们接过了爱心接力棒,轮流背着孙同学,奔向校医院。
喷上云南白药,打上绷带,男生们架着孙同学往更安全的运动场走去,身旁驶过一辆摩托车。“叔叔,停一下!能否把她送到运动场呀?”驾驶员点点头,孙同学坐上摩托车顺利到达运动场。
“谢谢大家的爱心接力,尤其是那个赤脚背我的女生。”坐在运动场边的孙同学说,好像她住在同一栋宿舍楼的5楼,脚伤好了后一定要当面去感谢她。
校广声波,温暖人心
众所周知,在芦山县7.0级大地震来袭之后,我校老校区和新校区的操场成为同学们的临时避难所,两个操场人声鼎沸。就在这一片嘈杂声之中,却始终有一个温暖的声音萦绕在大家耳畔。
通知到位保秩序
由于大量同学的涌入,操场上很容易出现学生找不到院上的组织,院上的通知到不了学生耳中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校学生广播站的同学们便通知各院,如果有任何通知都可以来广播站进行播报,以确保学生安置工作的正常进行。“每个学院只要有通知,我们一定播报。”孙美琪同学说道,“今天学院的通知还少一点,昨天的通知太多了。”说着她拿出了昨天的播报记录,一共是8张川稿纸,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各个学院的通知。
声通万里报平安
“请动物医学院的王春希同学来主席台前报道,您的姐姐在找你。”广播站的值班同学梁小星一遍又一遍的播报着这条消息。
不要以为这是一条普通的寻人启事,这个声音传递着遥远的牵挂:王春希同学不是四川人,她的姐姐也并没有在川内,她的姐姐是通过微博平台给广播站留言,让他们帮忙找到自己无比牵挂着的妹妹,确认她的安全。
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小时之内,广播站就寻求网络中心的老师来确保网路的畅通,然后就在微博、QQ以及人人网上发起了这个活动,其目的就在于能在移动通信不稳定的状态下,尽快尽可能多地帮助同学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就昨天我值班的一个上午,微博上都上百条这样的寻人求助,主要还是家里人焦急地寻找川农同学。”梁小星补充说道,“如果播放几遍过后还是没有同学前来报到,那么我们就会到该院所在营地再去通知,竭力找到该同学。”据不完全统计,单就昨天20日一天,校广播站已经帮助至少30多位同学向家里通报平安。
温馨播报暖人心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播报任务,广播站的同学们也细心地给各位同学送上许多有用的小提示。比如许多同学是第一次在外露营,很多细节的东西都不会注意到,而广播站的同学们就会给大家送上贴心的播报:“晚上露营的时候蓬内外温差大,同学们最后再多加一套外衣,以防感冒”、“第一次露营之后可能会出现头疼或是腹泻,建议以小班为单位提前准备药物。”除此之外,广播站的同学们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卫生,不要污染了这临时的避难所;传达其他高校的祝福,告诉同学们我们不是一个人……这一声声的播报,就是一次次温热的暖流,涌入我们心间。
(新闻来源:http://www.scgh.org/content.aspx?key1=503&id=2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