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第七届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胜利闭幕,这是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4个国家的1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围绕小麦族植物,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及一些禾本科牧草,将分类学家与育种学家、资源与利用结合起来,目的就是更好的认识、评价和利用小麦族植物。
小麦族是禾本科植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群,包括了小麦、大麦、黑麦及人工创造的小黑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包括了冰草属、新麦草属等许多重要的牧草。由于小麦族的许多植物,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全球对其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非常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四川农大颜济教授堪称小麦系统学国际泰斗,上个世纪50年代,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了国际小麦族协作组,共同推进研究工作,颜济教授是国际小麦族协作组成员之一。后来国际小麦族协作组决定采取国际小麦族学术会的形式加强交流。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从1991年以来,每4年召开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了6届,分别在瑞典、美国、叙利亚、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召开,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据悉,本次学术会议从6月10日开始,分为系统与进化、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育种与利用4个专题进行交流,来自加拿大农业部、加州大学、德国IPK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等国外,及来自复旦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遗传所、南京农大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名专家发言交流,其中包括大会邀请的4年来有杰出成就的8位专家做的主旨发言。8位专家中有2位中国代表,分别是中国农科院贾继增研究员和四川农科院的杨武云研究员。杨武云在会上所做的报告《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and its utilization for wheat breeding in China》(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小麦及其在中国小麦育种上的利用),包括了他和四川农大小麦所所长刘登才研究员的研究成果。杨武云和刘登才把人工合成小麦运用生产,且所有经济性状都超过现有的栽培品种,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新闻来源:http://www.scedu.net/news/web/13711047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