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今天宣布,该校科研人员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已完成对藏猪特有高原环境适应性分子机理及家猪人工驯化、育种后的基因解析、对比,从基因组学领域有力证明人工驯养、塑造、改良家养动物的能力强于自然进化的选择。相关研究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藏猪主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具有极强恶劣高寒天气适应能力。由川农大作为第一单位,该校动物科技学院李明洲、李学伟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通过对我国6个代表性藏猪品种、四川盆地4个特有地方猪种的基因测序和生物分析发现,家猪和藏猪的祖先早在690万年前开始“分支”进化,早于人类和黑猩猩。通过基因组分析发现,藏猪尽管拥有268个心肺发育、高原病抵抗、高紫外线保护等高海拔适应性快速进化基因,但远低于家猪通过人工强烈选择形成的肌肉生长、脂肪沉积、免疫等基因516个,证明了与前者数百万年漫长进化形成的特殊基因组相比,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仅9000年以来的人工驯养、改良,更容易改变家养动物的基因组。
李明洲表示,该研究不仅对养殖、育种领域基础科研作出贡献,还在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如发现藏猪嗅觉基因仅752个,远低于家猪的1240个,证实了高海拔环境下动物嗅觉能力失效与基因退化有关。该研究还首次证实,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由于四川盆地地质活动频繁及“胶囊”状特殊地貌,成为野猪、藏猪甚至大熊猫等古生物的“诺亚方舟”。
新闻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10/28/c_125607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