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周小秋教授。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0日讯(记者 代朗)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礼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小秋主持的科研成果“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对巨大的荣誉,周小秋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用“比较愉快”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中途转向挑战国际空白、一穷二白独创学科、四处自筹科研经费、初创数年单枪匹马潜心研究……在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后,记者从获得成功“比较愉快”这份淡定从容的背后,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家的执着和坚守。
“我就喜欢做开创性的工作”
1993年对于周小秋而言是一个人生转折点。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他,读研、读博时的主攻方向是猪,然而在这一年,他突然宣告要开始研究鱼。
“对于这个决定,我的导师都表示不理解,因为猪在当时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经费。而鱼则非常冷门,自然也没有什么科研经费支持。”那时27岁的周小秋还是一名讲师,他告诉记者,当时他的思路是研究营养与鱼肠道健康、机体健康和养殖水体质量的关系,这不仅在学校,甚至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属于学术空白。
要做就意味着要独创学科,而且是在学术上从零起步,在条件上一没钱、二没人,但周小秋还是迈出了第一步。谈到当年是什么让他有勇气下这样的决心,周小秋说,他就喜欢做开创性的工作,“我这个人就是这样,觉得越难的事情,越没有人做的事情,就越有价值。”
事实证明,周小秋这一步走对了。在其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周小秋不断验证自己最初的设想,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兴奋点,撰写的论文在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上就发表了数十篇。研究的成果也从最初的理论,到后来的技术,一直到研发出产品,最终被推广运用。
为了实验室几乎把家搬空
创立一个学科,说白了就是周小秋一个人的战斗。“九十年代,学校也没什么钱,只能提供场地,钱要靠自己筹。”周小秋告诉记者,通过给企业做服务,他拿到了三万元启动资金,然而这些钱远远不够。“反正当时我需要什么东西就只有从家里搬,家里最值钱的电冰箱也被我搬到了实验室。”
“今天的成绩除了学校和行业的帮助,我必须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她在困难的时候给了我特别大的理解。”那时候两夫妇的月收入加起来只有三百来元,周小秋的爱人不但没有抱怨他搬空了家里,甚至在周忙不过来时,还会到实验室帮忙守夜。时光荏苒,那台见证了成功的冰箱依然在周小秋的实验室里工作,但它主要功能已经成为教育学生们如何克服困难追求科学的教具。
除了钱,没人手是另一个巨大的问题。在开始好几年的时间里,周小秋的实验室里其实只有他一个人,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我家到实验室的距离只有不到500米,但我几乎没有回家睡过觉。”在周小秋的时间表里,逛街、看电影是绝不会出现的项目,更不要说旅游什么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对此周小秋自己倒没觉得有多苦,“我的娱乐就是工作,工作对于我来说就很快乐。”
成果创造百亿社会价值
作为此次揽获国家科技大奖的唯一水产类项目,《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项目研究也是近30年淡水鱼营养及饲料在行业中的首次获奖。据悉,该技术的运用让鱼类的发病率下降70%以上,更重要的是这种营养调控大幅降低了养殖用药量,抗生素完全可以不用,大大降低了食用鱼体内的药物残留,提高了食品安全。与此同时,该技术还提高了养殖效益20%,经过十多年循序渐进的推广,经济效益已经超过上百亿元。
据悉,《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由四川农业大学、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通威方面已经将相关的技术成果逐步成功地从鲤鱼延伸应用到草鱼、鲫鱼、罗非鱼、青鱼、鳊鲂、鲇、黄颡鱼、斑点叉尾鮰、泥鳅、黄鳝等淡水鱼的饲料开发和养殖生产中,对保障健康安全鱼产品供应、推动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和淡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极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截至目前,通威直接带动国内养殖农户达100多万户,并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直接、间接带动中国3000多万农民致富增收。
采访的最后,周小秋告诉记者,他的实验室条件早就今非昔比,能够进行很多尖端的实验。他目前已经着手沿着现在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预计鱼类的发病率还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在下降三成。对于获奖能得到多少奖金,周小秋笑言还不清楚,“拿到手了肯定首先要鼓励团队,其余的就是投入到以后的科研里。”
新闻来源: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4/01/10/013900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