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顾问、公司员工、销售专员、饲养员……名山区蒙顶山镇蒙山村1组80后大学生李万勇曾有多重身份,但他最钟情的还是饲养员这个角色——在蒙顶山养殖了3000只肉兔的他整日与兔为伍、同兔作伴,被当地人送外号“兔王”。
4月6日,记者走进蒙顶山腰的万勇肉兔养殖场,与“兔王”李万勇一道回顾创业之辛。
回乡养兔 初战失败
一双黑色休闲鞋、一条蓝色牛仔裤、一件条纹针织衫、外套棕色皮夹克,戴着黑框眼镜的李万勇洋溢着一股书生气,怎么看也与饲养员这一身份相去甚远。
其实,李万勇已在蒙顶山上饲养了6年肉兔,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兔能人。
2007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李万勇应聘到成都某生物科技公司,当起了白领。这份工作却没让李万勇感觉到成就感,大半年后,他辞职回到名山自主创业。
曾在大学期间担任某兔业公司两年技术顾问的李万勇,把目光放在了肉兔养殖上。2008年秋,靠着在母校争取到的3000元“利用川农科技成果,造福一方群众”活动资金,加上自身积蓄,李万勇在自家林地里建起养殖场,并购买50只母兔进行饲养。
“我大学学的是生物科技,还研究过两年肉兔,原以为技术不成问题,没想到理论与实践还是有很大差距。”李万勇说,第一年,他信心十足想养好兔子,却因为技术不成熟惨败收场;2009年秋,随着最后一只繁育出的肉兔死亡,李万勇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对刚刚踏出校园的“天之骄子”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过乐观的李万勇心态坦然:“早就做好了失败的打算。”
一个电话 点燃希望
这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让李万勇一穷二白,为了生计,2009年10月,他应聘到名山某饲料销售公司做销售专员。根据公司安排,李万勇主要负责石棉市场,大冬天骑摩托车翻越泥巴山去石棉县销售饲料,成了这份工作给他的最深刻的记忆。
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向石棉养殖户推销饲料产品时,李万勇免费当起了技术指导,将饲养技术和管理方式传授给养殖户,赢得当地不少养殖户的信任。
三个月时间,靠销售饲料李万勇挣了2万多元,成了石棉小有名气的饲料销售人员。“成名”后,广汉市某饲料公司以6000元底薪为起点向李万勇抛出了橄榄枝。
2010年初,正当李万勇打算奔赴广汉之际,时任名山县副县长的林良军打来了一通电话,把他的心从广汉“拉回”了名山。“电话里,他向我询问蒙山村道路交通情况,在了解我们村不通路的情况下,他表示将尽力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蒙山村村民修建毛路。”李万勇说,这通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
通过协调,相关部门免费为蒙山村提供了修路机具。回乡的李万勇号召当地村民,集资修好了毛路。虽然没有硬化,但比起以往,已经方便许多。
再次创业 迎来生机
毛路修好了,李万勇再次萌发了饲养肉兔的想法。“在哪跌倒,就应该在哪爬起来。”李万勇说,年轻人不能服输,他不相信自己研究那么久的兔子却养不好兔子,他还要饲养肉兔,即使失败也不过是从头再来。
李万勇再次买回50只母兔进行饲养。这一次,在他的悉心照料和管理下,50只母兔一年共繁育出1700余只肉兔,出栏1000多只,纯收入2万余元。
这次成功让李万勇看到了希望。他扩大了饲养量,年出栏数从1000多只逐步扩大到3000多只,收入也逐年增加。
2013年,得益于土地整理项目,蒙山村通村毛路全部进行了硬化。交通方便了,李万勇也有了扩大养殖规模、发展附属产业的打算。
“去年扩建了3亩养殖场,现在可同时饲养4000只肉兔,今年的出栏数能达12000只,纯收入预计有10万余元。”李万勇说,他的肉兔主要在名山、雨城两地销售,等规模扩大后,他还要扩展成都市场。
以往,李万勇将兔粪收集起来,卖给种植猕猴桃的果农,一车收入2000元。扩建养殖场后,肉兔饲养量一多,产生的粪便量也随之增多,李万勇把目光瞄准了肥料加工。“从调查来看,一袋80公斤的有机肥料,售价在56元左右,市场效益不错。”李万勇说,他准备和朋友合资建一个有机肥料厂,收购鸡粪、兔粪等,生产有机肥料进行销售。
新闻来源:http://region.scdaily.cn/gdbb/content/2014-04/08/content_7434628.htm?node=4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