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7月25日电(通讯员 涂鑫)“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马桶盖。”曾经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成都府南河水质状况。
1993年,成都市决定彻底整治府南河。历时五载,总投资27亿元,最终取得显著成效,并在1998年,成都府南河工程获获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
然而,府南河的治理并没有结束,时至今日,政府仍在为守护府南河孜孜不倦地努力。7月11日,为了探寻府南河现状,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栖水思源团队前往成都府南河部分流域,进行调研观察和咨询采访。
四川农业大学栖水思源实践团队赴成都府南河开展社会实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余磊 供图
府南河?腐烂河!
“河里没有鱼,水的颜色乌黑得像墨汁,浑浊不堪,河面漂着密密匝匝、花花绿绿的垃圾。还有不少人因图方便,直接拿着马桶在河里涮洗,府南河成为名副其实的‘腐烂河’,你可以想象这臭味。”一位老人描述七十年代的府南河。
这种说法在河道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那得到了证实,以前的府南河可说是污浊的臭水沟,若是把底层的淤泥翻起来,都能看到漂浮的油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为了发展经济,一时之间,各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纷纷排放到府南河中,河道淤塞,府南河也就成了“腐烂河”。
现一环路府河大桥河面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代宏娟 供图
多年蜕变,改善良多
队员们调查发现,从一环到三环路段只剩下大大小小几十个排污口,其中仅有约七分之一的排污口在少量地排水,且排出的水大都接近河水的颜色,或呈泥沙色,也没有什么异味。
在一环望江路段更有明确标示排污口数量、举报电话,及该河段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公示牌,便于广大市民共同监督排污口的工作情况。
岸边高楼鳞次栉比,水中倒影清晰,微风拂过,波光粼粼,留下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离水面稍近处有隐隐腥味,水草丰茂处,味道愈发浓烈。据了解,这种味道可能是河底淤泥导致而成。
河面几点涟漪,细看竟是几只水鸟在河边嬉戏,偶尔看见几只小狗在岸边绿化带里追逐玩耍,不时还有晨练的人的在岸边活力喷薄。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河黄忠公园旁拍摄的打捞河道垃圾的工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崇霖 摄
不满犹存,溯其根本
走访中发现,即使府南河生态环境质量相较以往已取得了巨大改善,仍有42%的人对水质存在不满。据他们反映,河中时不时会出现异味,而且还是会看见有排放污水的现象。
“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经常在河边散布的人都会发现,一到傍晚,府南河水位会上涨30-40cm,有时候水里会散发一股腥臭味。其实这是由于傍晚时分,多数人回家做饭洗衣,向河里排放了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河道管理处工作人员解释说。
工作人员还介绍说,一个地区的河流水质与这个地区人们的用水习惯密不可分。政府下令政治府南河卓有成效,工业污染明显减少,可府南河水质仍有待提高,这与有一部分人的护水意识较差有关。
“你花两块钱买一瓶水,塑料瓶到了河里,从开船下河打捞到把它送回指定的地点,需要烧5-7块的油。我们一天多的时候,要在河上捞满满十几筐垃圾起来。”河道垃圾打捞工说,“垃圾多的时候真的打都打不完,这里好不容易打完了上面又跟着流下来。”
“我在旁边看着时不会有人乱扔,可是有的人看见没人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每次下班的时候打扫得干干净净,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却发现多出很多垃圾。”一位环卫工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团队成员。
府南河治理仅靠政府手段还不够,如今市民护水意识的提高成为重中之重。只有每个公民都树立良好的节水护水意识,让节水护水不仅成为一个口号,更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从源头上为府南河治理推波助澜。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河道环卫工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涂鑫 摄
十多年来,政府新建桥梁、河堤,截留污水,铺设排污干管,新建绿化带,修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新建居民住宅,使沿河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下令拆迁各种工业工厂……如今的府南河已经一改曾经的“脏乱差”,成为很多人休闲娱乐的又一个选择。
府南河的蜕变,离不开政府的管理,更离不开民众的维护。如何让节水护水的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是我们仍需思考的问题。只有在这种坚持不断的改善与保护中,府南河才能绵延不绝的哺育一代又一代成都人民。
新闻来源:http://sxx.youth.cn/jxqc/sjjs/201707/t20170725_10372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