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甘孜8月25日电(通讯员 余凯 邓荣波 邓园 郑志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素有“中国最美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等诸多美称,丹巴古碉建筑群和丹巴民居以其巧夺天工的建筑技术、神秘传奇的文化色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访者。
7月11日,四川农业大学川农维境队一行人走进了丹巴县,并对其境內的文化古迹进行了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史料查询、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诸多形式对丹巴县境内的古碉建筑和传统民居的风格特色及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实践团队队员徒步前往丹巴县梭坡乡,探访当地古碉建筑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钰锟 摄
矗立于大山中的千年古碉
“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这是《后汉书'西南夷传》对古碉的简要记载,另据史书记载,丹巴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大约在2000年前,丹巴地区的碉楼建筑就出现在内地的史书之中,遍布于丹巴境内的古碉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丹巴县梭坡乡素有“千碉之乡”的美誉,是丹巴县碉楼建筑最为集中的地区,其雄伟的古碉建筑群和独特的构造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我们这里有84座碉,以三五个一组互相呼应居多。”阿布是梭坡乡泽公村的村长,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了这里,他也在开始主动地了解关于古碉的历史渊源。
“碉楼里面有木梯,有射击孔,听老一辈的说是清朝打仗的时候修的。”丹巴碉楼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地村民对其却是知之甚少。
实际上丹巴古碉的历史可能还要久远,功能当然也不止一种。从现存的碉楼看,功能约有4种,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要隘碉往往筑于悬崖险道之上,或者横挡于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烽火碉筑于山头,传递信息;寨碉是为保护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战争工具,一般伫立于村头;家碉多与楼房相连,平时作为贮藏室,遇有战事,也可用于战争。所有碉楼的楼门都开在一两丈高的地方,门前放有独木梯,一旦敌人来犯,只要退入碉楼,抽掉楼梯,关上楼门,极难进入。
矗立在山腰上的碉楼建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钰锟 摄
“碉的底座宽有丈余,一般是巨石砌成的。碉身多为四边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的,我们这里最多的一个碉有十三只角。”丹巴碉楼种类颇多,在那个缺乏科技的时代,修建起高达数十米的建筑,着实考验工匠的技术。
“传说因为河对岸左壁村有一个仙女嫁到了我们这里,所以有人提议修建了十三角碉。也有人说那是家碉,是为了相互攀比而修建起来的。”在村民白玛的带领下,维境团队探访了当地的“碉王”——世界上唯一一座十三角碉。碉楼虽然皆由片石砌成,但墙体表面光滑,缝隙紧密,棱角笔直,可见建筑师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
丹巴古碉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古代丹巴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雅致错落的传统民居
“我们这里为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区,嘉绒藏族是藏族的重要分支之一,传统上属于半牧半农区。”司机白玛热情地讲解到。一般来说有农业的地方就需要固定的居所,丹巴民居就分布在河谷两岸适合农业生产的肥沃地带。
“一眼抬头,望不见天。河流汹涌,难辨人声。”大渡河在河谷中奔流而过,两岸的高山陡峭险峻。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居风格,难怪“丹巴”的藏语名为“诺米章古”,汉语译为“山岩之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道理,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的建筑风格。丹巴民居与碉楼在建筑风格上一脉相承,有着许多的相同点。
“房屋的墙都是用石头砌成的,一般有三至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二层为客堂、厨房和锅庄,三层是居住的地方,顶层是经堂。二层住人和三层晒粮食的平台是通过独木梯(一根大木头刻了脚踏的凹槽)来行走的,独木梯下面垫了石板,防止下雨的时候雨水把木梯腐蚀了。”走进村民仁青家中,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凉爽。传统上丹巴民居的屋顶是用土坯筑成的,所以冬暖夏凉。

丹巴县传统民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钰锟 摄
“屋顶的作用也有很多,平时一家人可以在上面活动,收获季节这里又是晒粮食的地方。楼顶上有一个小洞,是晒粮食以后直接把粮食收回屋里的管道,很方便。楼顶的四角供奉有一块白石,每当春祈、秋报,或者年节祭祖的时侯,我们都要对白石祭祖。屋顶平台靠山方向有一个用白石砌成的鼎状物,上面放了一陶罐,家中要办重要事情,或者有人将出门远行,就用陶罐析福。”有效地利用房屋空间,是当地居民的智慧所在。嘉绒藏族很多信仰原始“苯教”,崇尚自然崇拜,“白石”成为他们的神灵之一,也就有理可循了。
“我们还有房名,每个房子都有,有点像你们汉族的姓。”村民白玛介绍到,在丹巴的传统文化中,每间民居还有一个独特的房名,例如“雅针”“雅根”等,而这些房名在历史进程中也被较好地保留了下来。
丹巴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杰作,具有极高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文化学价值。时至今日,丹巴地区的建筑古迹依旧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的别致雄奇,等待着人们的探索。
“作为一名大学生,这次的调研使我从独具特色的民居与历史悠久的古碉中感受到了嘉绒藏族人民的独特智慧,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传承这些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古迹!”队员郑志英在实践结束后这样感慨到。
新闻来源:http://sxx.youth.cn/jxqc/sjjs/201708/t20170825_10589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