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28日电(通讯员 山诗瑶 沈煜 周思琦)无论是在小小的阳台上,还是在私人花园里,园艺都能为人们带来欣喜和愉悦。这种美的创造与美的传播为人们带来了多重享受。8月7日至8月16日四川农业大学雅卉园艺小组以“传播园艺知识”为主题,在四川省什邡市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知识出发,向青海玉树藏族学生、宾馆基层员工、社区居民开展特色园艺活动。
共经磨难,青海藏族学生情聚七一
什邡市七一中学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得到“特殊党费”的援建,重唤生机。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一群可爱的青海玉树学子不远千里,来到什邡求学。同样的遭遇,共经地震磨难,玉树学子与七一学子情聚什邡市七一中学。
“不同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他们的教育资源缺乏,甚至连学校健全的硬件设施都无法全面保障,更不要说接触插花、压花这类事物了。”志愿者沈煜这样说道。雅卉园艺小组希望用自身所学给这群学生带去一种全新的感受,不仅仅是追求艺术,更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

在认真压花的藏族孩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梓鑫 摄
共同经历地震的摧残,但是心怀阳光,继续前行。雅卉园艺小组带着所学知识和希望,带着心中的信念和向往,就这样踏上了这跨越两个民族传递爱的征程。
筑梦花之世界,憧憬美好未来
8月16日晚上,四川农业大学雅卉园艺小组通过视频讲解、PPT展示以及现场模拟,让什邡市七一中学玉树班的同学了解压花艺术和基本技巧并进行自我创作。玉树班的同学分成的八个小组拿到花材后,学生都行动起来,有的仔细盯着屏幕上展示的压花作品,开始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作品的轮廓,反复擦拭,力求画出最完美的弧线,再贴上压制好的花材;也有的学生不停地开展小组讨论,从构图到寓意反复揣摩;有些则一直拉着志愿者询问花材的处理方法,兴趣盎然。经过两个小时的创作,压花作品陆续呈现,各小组对作品设计主题、寓意进行了阐述。

耐心压花的学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梓鑫 摄
“这是一个断臂的姑娘,只有一只手,但是也能够心怀阳光,坚强地生活。现在的我们将会在200多天之后迎来高考,希望我们都能够坚持不懈地迎战高考!”藏族学生求保话音刚落,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藏族姑娘美吉说:“这是一个用花材、叶材制作成的花环,我们取名为胜利花环,希望接下的时间,我们能刻苦学习,不忘初心,在高考之后戴上属于我们的胜利花环!”
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也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
正当志愿者们准备离开时,不远处传来“哥哥、姐姐们等一下”的呼喊声让志愿者们停住了脚步。“你们下次还会来吗?我们还想再学习一些压花的知识。”学生们满怀期待地问着。“当然啦!如果下次还有机会,我们一定还会再来的!”志愿者王子涵回应道。
邀基层员工探艺术世界,与花相知
8月14日上午雅卉园艺小组为什邡蓥峰宾馆的员工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插花培训,探索花的世界,亲身体验插花的乐趣。
在活动过程中,员工仔细倾听志愿者们的讲解,甚至有座位靠后的员工直接到志愿者跟前蹲着听,大家都十分踊跃地动手操作。随着创作时间接近尾声,比赛作品陆续完成,同时活动参与人员分别对作品的设计主题、寓意等进行了描述。
志愿者与员工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煜 摄
“以前觉得插花跟我没有一点关系,现在我才知道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花和叶都可以用于插花。准备今天回去要再买一些花试试。”活动结束后员工说道。话很直白,一字一句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插花艺术的喜爱,这同样是对活动的最大肯定。
那一束束插花,慢慢绽放出了他们最美丽的姿态,是生命永不凋亡的姿态。园艺来源生活,心存无限美好。
走进社区,同居民与花相伴
“唉,我的花又死了。”“想养花,还要担心家里没有地方种花。”志愿者们刚来到什邡市阳光小区,小区居民就围着志愿者们开始诉说自己养花过程中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会有这样的苦恼。志愿者致力于通过讲授植物种植的各种家庭小窍门,搭建社区绿色种植区,建设有特色的社区。以此呼吁大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又让大家切身参与活动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区活动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煜 摄
经过一个月的筹划,雅卉园艺小组成员悉心教授园艺知识,从最初的播种,到发芽,再到病虫害防治,从社区活动中心为扩散点让居民能够感受植物种植的乐趣。在8月15日的植物分享会上,一位居民特意带着他所种植的多肉植物来与大家分享,热心地说道:“夏季是多肉植物病虫害的高发期,通过这次分享会,跟大伙儿一起学到多肉黑腐病与介壳虫的防治方法,重新找到了养殖植物的信心,感谢志愿者们给我们这个平台来相互交流,希望再举办几次这样的活动。”
点燃的是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理想,燃烧的是与民相学相论相乐相惜的热血。什邡只是一个缩影,雅卉园艺小组怀揣着园艺梦出发,去唤醒更多与园艺相伴的故事。
新闻来源:sxx.youth.cn/jxqc/sjjs/201708/t20170828_10604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