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周旭东,中共预备党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21级本科生,曾任小班班长、组织委员和生技202302小班班助。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连续两年同专业第一,主持校级科研兴趣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撰写SCI论文1篇;获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二等奖、第九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奖项、荣誉20余项。现推免至浙江大学直接攻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初心如炬:显微镜下的星辰大海
“第一次透过显微镜看到洋葱表皮细胞,那种微观世界的震撼,让我笃定了对生命科学的追求。”周旭东与生命科学第一次结缘,便让他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投身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也正是怀着这种信念,他成功考上并来到了四川农业大学。
大学期间,为夯实专业基础,他坚持“精研细究”的学习态度,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激发思维火花,课后坚持逐字整理学习笔记,复盘、测验、总结,深入学习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室里,他沉浸于文献与数据,从清晨到深夜,“川农的晨曦与月光,是我科研路上最忠实的见证者”。然而,学习科研之路并非坦途。大二时,因实验步骤失误导致整个学期数据作废,周旭东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但面对挫折,他并没有过分沉溺于自我内耗,而是勇敢地向老师与家人倾诉,主动寻求帮助。在导师韩兴发的鼓励和指导下,周旭东逐渐卸下心中重负,系统研读夯实理论基础,持续磨炼精进实验手法,不断优化研究设计。最终,在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和不懈努力下,周旭东迎来了成功的必然回馈,不仅以第一作者完成SCI论文,主持的校级科研项目也顺利结题。
躬耕不辍:从实验室到竞赛场
“科研如逆水行舟,唯有持续发力才能破浪前行。”周旭东的学术突破不仅源于实验室的坚守,更得益于竞赛与实践的锤炼。他带领团队打磨创新创业项目《去势疫点通——免疫去势技术开拓者》,从零起步设计实验、撰写商业计划书,最终斩获四川省“互联网+”大赛银奖。项目聚焦畜牧养殖痛点,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传统去势手术的动物应激反应,展现了科研服务产业的潜力。“竞赛不仅是荣誉的战场,更是协作与成长的熔炉”,他感慨道。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他首次参赛便以“胎儿宫内发育与肝脏功能关联性研究”斩获全国二等奖。这一课题源自他对人类健康的深切关注,也呼应了他“让实验室成果走向现实”的初心。
知行合一:奔跑中的科研人生
“科研之路充满挑战,需要坚定的信念来作支撑。”周旭东如是说。面对繁重的科研工作和学业任务,周旭东选择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增强体能、调节情绪。他认为身体素质与学术成绩同样重要,“我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去跑步,以便更好地迎接挑战。运动释放压力,汗水冲淡焦虑,步伐丈量韧性,在我看来,没有什么难题是跑几圈解决不了的。”谈及成长中的压力,他微笑着说。
此外,他还主动投身学生工作,担任班委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分享会、学业困难同学帮扶;作为班助,他整理备考资料、分享科研经验,成为学弟妹口中的“灯塔学长”……从小班班长、组织委员到小班班助,他主动承担起更多责任,始终对班集体无私奉献,致力于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自我。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周旭东在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之间寻找到了平衡,连续两年保持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专业第一,科研成果和各类奖项满载而归,为即将前往浙江大学直博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可期:素履以往,与光同行
周旭东逐渐将科研梦想化为日复一日的躬耕实践。他特别感恩母校和学院的培养,表示“川农和生命科学,是我做得最对的选择。”
“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恩师益友的韩兴发和赵野逸两位老师的支持和指引,还有同学朋友们的帮助,是他们让我找到了自信和勇气。”大胆仔细地做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周旭东的青春誓言,也是他给师弟师妹的暖心寄语。
从川农到浙大,周旭东的科研征程将迈向更广阔的舞台。他坦言,直博之路充满挑战,但“心怀热爱,便无惧山高路远”。未来,他计划深耕基因编辑与疾病机制领域,将“川农大精神”融入每一份数据、每一次实验,“愿做生命科学长河中的一滴水,虽微小,却折射太阳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