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寅圳,中共党员,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先后获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2018-2019学年创新创业典型、第十五届挑战杯省三等奖(第一作者)、2018年创青春省银奖(第一作者)、第四届/第五届“互联网+”省银奖(第二、第五作者)、全国大学英语口语测评大赛全国二等奖、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校级优秀共青团员等40余项荣誉和奖励。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CD核心期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发表一篇论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实审中)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曾任土木(本)201606团支部书记、土木工程学院双创中心副部长、土木(本)201705班主任助理。现已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向继续深造。
初步勘察现场 布放路标
2016年刚收到川农大录取通知书的陈寅圳,深知学无止境对于土木人的重要性。刚刚步入大学校园,陈寅圳便通过师兄师姐开始逐步了解“怎样才能在大学变得优秀”?保研的人屈指可数,陈寅圳觉得保研离自己还太远,自己还是选择考研的道路成功可能性最大。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他并没有把考研这件事当作压力,反而让它成为了学习生活的动力。
要想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之上有一番作为,必然需要清楚学校对于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师兄师姐的经验便是最好的范本——遵守规章、胆大心细、稳扎稳打。一边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一边留意高年级师兄师姐准备升学的情况,陈寅圳逐渐懂得学业成绩重要,但课外提升的综合素质同等重要。为此大一的他定下了四个目标——加入党组织、过四六级、竞选学生会部长、考研。
在一步步实现这四个目标的同时,他又有更多的小目标诞生,正是这样一步步的良性循环中让他更多的付出获得了回报。
设计施工方案 夯实路基
2017年11月,转瞬间进入了大二上期,陈寅圳的各项成绩并不突出,反而还经历了“创青春”和“互联网+”竞赛的失败。这使陈寅圳一度丧失了对实现确定目标的信心。直到一天晚上收到了来自15级詹阔师兄的一条QQ消息:“有个项目你要不要来试试?”陈寅圳既高兴又疑惑地回复:“好的可以”,没想到从此便开启了一系列有益的连锁反应。
该项目是2017年上半年参加过挑战杯的一个创新项目,尽管之前团队成员都不看好将其作为创业项目去参加“创青春”,但詹阔师兄依然坚持并鼓励陈寅圳。他们在老师支持下,组建了一支跨专业跨年级的团队。陈寅圳主笔撰写了逾6万字的创业计划书,在答辩和培训现场得到了创业导师的好评和鼓励,并在“创青春”和互联网两大赛事中斩获了3个省级奖项。背后付出的艰辛是他人无法想象的,为了这一份创业计划书,他连续修改了四十多次,历时4个多月。
创青春的省级奖项虽不是保研成功的关键一环,但其重要性对于陈寅圳来说却是重要的,因为它开启了陈寅圳之后的科研课题和比赛之门,更坚定了他对实现目标的信心。
启动主体工程 竣工验收
已有一次成功的参赛经验,陈寅圳便主动向项目导师肖维民毛遂自荐,希望可以开展一项科研项目。肖老师综合了解情况后,为他确定了一个利用微生物胶结岩石节理的新项目,作为交叉市政工程-微生物和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的一个项目。这也是学校土木工程学院的一个特色项目。
2018年暑假,经过了学校组织的培训会后,陈寅圳在三年级一开始便正式启动了试验。既然是利用微生物胶结岩石节理,就需要培养微生物菌种并制作节理模型。因为是跨专业研究,所以他向其他专业老师请教了微生物培养方法,进行了第一次菌株培养,不幸失败。由于经费有限,团队便不敢再轻易尝试,先转而制作水泥节理模型。此时正值冬季,都江堰天气潮湿,水泥硬化慢,模具也只有两组,团队花了2个多月日复一日重复才做够了试验所需的40组试件。
试件制作完成,就等菌株培养了。因为第一次菌株培养遭遇失败,团队很长时间被阴影笼罩着,大家都怕白白浪费有限的项目经费。项目指导老师知道后,鼓励他们,时间远比金钱更宝贵,“继续做,经费是够的,失败了可以再买。”于是,陈寅圳和团队成员开始频繁向菌种中心和已经发表同类文献的作者请教,花了近一周总结出之前失败的原因。改变培养方法后,他们终于在第三次重头来过后看到了已经活化的菌群,而这又成了团队成员们在微生物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之间来回奔走的开始……
历时10个月,他们终于在2019年3月提交了专利申请,在2019年5月投出了论文。项目也得到了学院老师和赛事评委的一致认可,还有来自西南交大和重庆大学三位教授的肯定。同时,团队中2018级的学弟在陈寅圳的启发下,又申报了这个项目的另一个方向。
拼搏的汗水浇灌开成功的花朵。凭已有的专业成绩、科研成果和各种荣誉,陈寅圳在2019年暑期申报各大高校的保研夏令营。就在这年9月,他收到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