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档案:郑凯源,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优秀学生标兵。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期间通过国家计算机四级数据库工程师等级考试,发表论文被EI收录;曾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四川省金奖(雅安校区唯一省一等奖项)、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现被成功推免至浙江大学硕博连读。
定下目标 用行动追逐梦想
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郑凯源就定下了考研的目标。
他相信,只有付出行动,梦想才会开花。于是,在大一,当所有人都处于迷茫期,他已经开始了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了。提前预习,课后复习,买资料刷题成为了他的习惯,踩着晨光早读英语,沐着月色埋头学习,每天泡图书馆成为了他的生活常态。准备四六级的那段日子,他吃饭记单词,走路听听力,模拟题刷了一套又一套,重复一遍又一遍,足足坚持了三个月。就是这样的努力和付出,让他一次性通过了四六级考试。
大二时,当身边许多同学对大学的好奇以及热情都快耗尽时,郑凯源不仅没有放下自己的学习,而且还接触到了一直想了解的科研。为了保证科研、学习两不误,他选择了早上宿舍灯一亮就起床,晚上常常开着台灯熬到凌晨两三点。
班主任邓老师提起郑凯源,最大的印象就是:“三年来,我每次晚上十点去宿舍查寝几乎都见不到他,了解情况才知道,他不是在图书馆学习,就是在实验室做科研。”
因为坚持不懈,大四一开学,他便收到了来自同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985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掌握主动权的他考虑到专业发展,最终选择了去浙江大学继续深造。
严苛到底 老师眼中的“固执”男孩
“踏实,认真,敢想敢干”这是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对他的评价,然而在班主任邓老师的心里,他还有这样的标签——严苛和固执。
无论做什么事情,郑凯源都严苛地要求自己做到尽致尽美,对学习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探寻根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大二下学期,“挑战杯”进入关键阶段,而此时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进入了大学四年中最难的阶段,时间于他而言变得更加珍贵。为了做好“挑战杯”,又不耽误学习,他将时间做了极致的规划和调整,认真听课做到百分之百听懂,要求自己上完课就能做对所有的题。省去了课后复习和刷题的时间,他用于科研的时间就更加充裕了。不仅如此,他还将休息睡觉的时间一挤再挤,每天睡上五六个小时就是最多的了。他说,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想办法尽全力做到最好,时间不够用但挤挤总是有的。实验室里,为了做好“水库消落带”治理这个实验,他将实验重复了一次又一次,只为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铭记在心。作为唯一一个大二带队参加“挑战杯”的学生,许多科研上的专业问题他都不懂——不懂就查资料,看文献,请教老师。有时遇上一个问题,他要深究好几天,白天问了老师晚上还要查找相关资料予以证明,由问题再引发问题,再查资料再问老师,甚至一天要来回好几趟老师办公室。
正是这种对事情严苛到底尽致尽美的追求和对问题近乎痴狂“固执”的求知,让他将科研的路越走越宽,人生的道路也越来越明朗。
不忘初心 爱拼才会赢
然而,成功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第一次做科研,测数据、写报告、完善项目策划书……他把每件事都做的有条不紊,信心满满地以为第一次立项肯定成功。然而事与愿违,老天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第一次立项就被淘汰了。在他心里,失败于他是不可能的,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第一次受到了严重打击。
夜里,翻来覆去,一宿没合上眼,他思考自己到底哪里没做好?回想起这次立项的点点滴滴,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步骤他都历历在目,想想其他5个立项小组的精彩答辩,他意识到虽然自己很努力很认真,但相比于其他小组,自己准备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答辩也逊色太多。
一次失败并不能打倒他,而是让他在面对以后的科研项目时更加游刃有余。在哪里失败就在哪里站起来,他暗暗地在心里发誓。找到失败根源,总结经验教训。他将这次失败的教训应用到接下来的挑战“世界杯”里,提前半年准备,大一暑假便申请了留校,撰写申报书,准备参赛答辩,往返于实验室和野外,先模拟再实践,探寻不同之处,再不断改进科研方法。历时两年,终于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四川省金奖,成为雅安校区唯一一个获得省一等奖项的人。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郑凯源这样说道。此时的他已经为自己大学的研究生梦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还会怀着一份对科研的热爱在浙江大学继续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大学四年里拥有梦想,坚守初心,不怕困难,倾心付出,敢于拼搏,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