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实践育人结硕果
“川农学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这个毕业季,众多企业来校发动了人才“争夺”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与学校坚持实践育人的理念紧密相关。
近年来,校团委在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育人工作,搭建实践平台,助推学子成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暑期“三下乡” 全民总动员
临近暑假,暑期社会实践成了校园的热词,5月28日,校团委发布了201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感悟抗震精神•践行中国梦想”灾区援建活动、“新科技•新农村”主题服务“三农”实践活动等6大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暑期“三下乡”已经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高度重视,配备了专项经费,并形成了动员组织、教师指导、奖励总结等管理办法,做到每年有主题、每队有指导、每班有交流的格局,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每年学校99%的学生会参与其中,基本实现了全民总动员。学校连续17年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07年,时任四川省副省长刘晓峰对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成果作出专门批示。2012年,全校14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批全国重点团队,占当年全省国家重点团队总数的70%。
“三下乡”活动涉及的领域广泛,既有紧贴生产实际的智力支援,又有丰富百姓生活的文化传递;既有扶贫帮困的温暖,又有冷暖人生的真情;既有现实的碰撞,又有历史的触动。走访、调研、宣传、支教、预就业、挂职锻炼、培训讲座等丰富多样的实践让同学们笑称“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在为“三农”贡献智慧的过程中,在深入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同学们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感动。去年8月,结束了“海大预就业团”的社会实践后,动科学院2010级党建东同学在总结里写道:“回来以后,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养殖技术在我们眼里不再是需要背诵的枯燥文字,而是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握住你的手”公益团队连续四年奔赴凉山州冕宁县开展支教,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收获颇多。“我觉得这是一次双向的支教,我们带去他们所没有接触的外面世界的新奇,而他们带给我们他们坚韧的生活态度与激情。”一位队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而从2002年开始的“万户农户科技致富行动”,累计有13500余人次学生参与,惠及雅安市15个乡镇6500余户农户,建立科技示范户110余户,为农民增收近300余万元。
实践日常化 教育常态化
如果说暑期“三下乡”因广泛的参与者和集中的时间段呈现出喷发的育人感染力,那么依托协会、实践基地开展的日常化实践则如涓涓细流,以不徐不急的节奏达成教育的功能。
5月20日,由成都校区农业经济研讨协会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崇州市崇阳、羊马等25个乡镇236个农村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实验室测定。这次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历时1个月,还有专业的老师随时提供指导,通过实践,同学们说既了解了农村现状,更强化了专业知识。
像农经协会一样努力朝日常化、专业化接轨的实践社团,在全校55个学生社团中并不是少数。学生科协、建筑园林协会、养殖服务社等学生社团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担当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者、农业产业助推者、农村信息化培训者、义务支教者,在广阔的平台锻炼自己。
为推进社会实践常态化,学校还建立了325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同学们定点实践提供阵地。5月10号,“券学小分队”等6支实践队伍成功赢得去实践基地进行平日化社会实践的机会,从5月到7月他们将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到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温江区幸福田园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等6个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平日化社会实践在成都校区已经举办了两次,实践基地就在温江,同学们课余去都比较方便。” 资环学院大二学生湛首蓓觉得这种平日化的实践“很锻炼专业技能。”
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陈强认为“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去年7月,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成为了资环学院社会实践基地,该公司是一家国家定点农化生产企业,公司相继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实施单位、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单位,承担着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等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新朝阳公司理念创新、实力强大,是一个能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好平台。”陈强说。
着力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6月3日,动医学院2009级动物医学本硕班袁彪正在紧张准备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省决赛。他的作品《鸭疫里默氏杆菌epsA基因特征及其编码多糖输出外膜蛋白功能域的克隆表达》刚刚在“挑战杯”校内决赛中拿下特等奖。“参加挑战杯能锻炼自己的实验技能,为今后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袁彪说。
和袁彪一样,很多学子的科研创新热情在“挑战杯”大赛中被激发,“参加的同学越来越多,越来越踊跃,很多主动积极联系导师,确定选题。”校团委老师张洋介绍。
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全校累计立项学生科研课题698项,参加学生共5000余人次。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累计立项721项,参加学生4000余人次。参赛作品荣获全国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银奖3项,铜奖4项,获省级奖励107项。学校先后荣获省级“优胜杯”1次,全国“优秀组织奖”3次。
除了挑战杯外,在数学建模竞赛、苏北数学建模联赛等大赛中,我校学子也屡获大奖。动科学院2006级段辉辉同学是曾经的数学建模协会活跃者,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学位。“数学建模是大学精彩的一部分,也是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与数学建模协会的成员们交流时,段辉辉说。
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发展,多年来,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播撒下了创新创业的火种,演绎出不少经典: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0届毕业生龙波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农村养殖情况后萌发了自主创业的理想。毕业后他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养猪场,如今产值逾千万,并带富了一方群众。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蔬菜大王程晓波创业的动机也来自暑期在学校农场种菜收获的成功。那个暑假,他把种植的番茄、南瓜送到市场上去卖,结果“一个假期一分钱没花,还赚了1000多元。”这让他感到蔬菜种植大有可为,从而毕业后就走上了种植蔬菜的道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通过学校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期待更多学子能获得历练,创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