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校举行的第34个教师节座谈会上,一部分中青年大伽们向学校汇报了个人发展成绩,真诚分享了教学、科研、管理经历与成功经验。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川农大精神”的熠熠闪光,看到了他们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决心和创意,看到了百舸争流竞风流的态势。现将一些代表发言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
坚定 坚持 坚韧 艰辛
——柯永培教授科研体会
回想在川农大学习、工作近40年,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成长,自己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离不开前辈赖仲铭老师、荣廷昭老师和杨克诚老师等的无私培养和奉献,以及团队的精诚合作。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事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
关于科研工作体会就八个字:坚定、坚持、坚韧、艰辛。
一是坚定:首先选对方向,坚定明确一个目标,然后专注目标,一生做对、做成一件事就行了。
二是坚持:育种工作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从材料创新、方法创新,到成功应用育成品种,没有十年八年是不可能的,必须持之以恒,切不可急功近利。特别是在长期无进展时更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心中有品种就一定有品种,相信今年不出明年出,明年不出后年出!这也是我经常跟团队讲的一句话。在老一辈多年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坚持20多年,育成了近20个国家和省级审定品种,其中一半为突破性品种。
三是坚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是要保持定力,积极应对,增强信心。特别是团队负责人必须稳住不倒,否则将是整个团队的毁灭!一件事我终身难忘,90年代科研经费特别紧张,当时账上没钱了,而眼看有希望的品种要出了,决不能放弃啊。于是,我到科研处软磨硬泡借了5000块救命钱,承诺还不起就扣工资。我和赖老师座汽车、火车、轮渡辗转来到海口已是晚上了,到处找旅馆,发现一家有98元的标间,考虑到老师年龄大了,建议住下。可赖老师说太贵了,坚决不住,为了节约每一分钱用在科研上,只好又继续找,最后在一家每人20元的招待所住下,节约了58元。房间是用隔板分隔的,又有异味,关灯睡了还有老鼠乱跑。当时,我心情特别难受,是学生无能对不起老师,并暗自发誓,等以后有钱了一定请老师坐飞机到基地指导,住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但遗憾的是,直到恩师去世也没能成行,这也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四是艰辛:搞育种是个苦差事,不管以前条件差还是现在条件好了都是如此,因为大部分工作还得田间完成。几十年来,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特别是田间授粉季节,那是一场战高温酷暑的战斗,下地几分钟就全身湿透,为了赶进度经常下午2、3点才吃午饭,甚至一天两顿。记得有一次,基地在雅安草坝,大约中午1点半,一个农民路过看见我们个个汗流浃背还在地里授粉,就问:你们是啥子工种哦,也太撇了嘛!但是,世上真有不艰难困苦的差事吗?肯定没有!其实,我们也并不觉得辛苦,而且乐在其中,因为我们爱上了这个工种,爱上了这份育种事业。只是长年累月在外,欠家人的时间太多了!
以上几点体会,其实也是川农大老一辈榜样的力量,精神的传承!作为一名老教师,对学校充满感情,能在川农大工作非常荣幸!特别是近届领导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管理,从“211”到双一流,学校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振奋人心,作为川农大人深感幸福!未来国际化竞争更加激烈,发展更加艰难,自己只有倍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带好团队,为学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借此机会,呼吁更多的年轻教师投身到一线育种队伍中来,将论文挂在网上非常重要,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品种留在农户家,助力乡村振兴,同样很有乐趣和意义!
(此文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农学院柯永培教授在教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人物简介】
柯永培,1963年8月出生,四川内江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推广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项,主持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部、省级项目20余项。创建了一种玉米穿梭系谱育种新方法,实现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同步定向选育,成功地解决了常规玉米育种周期长和效率低的难题。主持和主研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正红2号、正红6号等12个,累计开发推广3000余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13项。在Spectroscopy Letters、核农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讲《作物育种学》、《作物良种繁育学》等6门课程,副主编和参编出版《作物种子学》、《作物育种学》等教材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