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校举行的第34个教师节座谈会上,一部分中青年大伽们向学校汇报了个人发展成绩,真诚分享了教学、科研、管理经历与成功经验。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川农大精神”的熠熠闪光,看到了他们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决心和创意,看到了百舸争流竞风流的态势。现将一些代表发言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
目标高一点格局大一点
——水稻所所长李平谈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就是科研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否成功取决于团队负责人。水稻所有科研团队建设的传统,杨开渠先生开创了水稻栽培团队,李实贲先生开创了水稻育种团队,周开达老师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现在我们有9个研究室,即有9个团队。我们不主张单打独拼,对于既不愿意融入现有团队,又没有能力组建团队的人我们不主张招入水稻所。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使优势团队更有优势。我个人主张团队要有适当的规模,以便分工协作,共担共荣。
关于目标定位:主张目标定得高一点,格局大一点。比如开展基础性研究时,可以盯住顶级杂志,并按其要求来规划和组织实施,即使最终没有实现,但也不至于太差。有梦想,也可以大声说出来,给自己施压,让自己不敢懈怠,让团队成员不敢懈怠,同时还有可能得到领导的支持,还可以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
关于年轻人的培养:我们去年打破研究室屏障,跨室组建了五个中心,任命的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基本上是70后和80后,一年来,他们都很尽心尽责。年龄越小的主任越是认真履责。比如我们这次承办的第十九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郑校长把任务交给我,我又转包给我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心主任是86年出生的涂斌,他硬是带领一院三所的年轻人把这个会办得很好,1400人参会,被评价为历届最好的会。近年来,我们引进了一大批年青人,他们在各自的团队中勇于担当,刻苦钻研,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比如大家熟知的李伟滔、王静等,还有大家不知道的一些年轻人。每每想到我们这批年轻人,就感到欣慰,水稻所后继有人!
当然,水稻所还有很多不足。今年的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创新低,从去年的新高跌为新低,我们要向动科院学习!优质杂交稻还没有响当当的品种,我们要向农学院的黄富团队学习!产业技术研发与科企联合方面,我们要向营养所学习!
【人物简介】
李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及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省遗传学会理事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作物分会理事等。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并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优秀创业人才”和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 863 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称号,还被四川省委组织部、人事厅和科协授予“四川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等。
先后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及省水稻育种攻关等课题,主持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杂交水稻新品种20余个(国家审定8个),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