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曼玲,中共党员,农学院智慧农业专业2022级学生,学年必修加权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连续三年位居同年级同专业第一名。曾任校学生会学习部成员、新生班主任助理。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主持并参与完成2项校级科研兴趣项目。现已推免至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对于王曼玲而言,与“智慧农业”的相遇,是一场美妙的“一见钟情”。填报志愿时初次见到这个专业,她便怀着“非常喜欢、新奇”的心情和“想为农业添砖加瓦”的初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这份最初的炽热向往,也成为了她一路前行最纯粹而坚韧的动力。
智慧农业并非传统农学的简单升级,而是农业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探讨如何将计算机技术赋能于农业。”这相当于在传统农学上“加了一层科技的buff”。面对农学类学科与Python、C语言等跨度极大的课程,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根据课程本身的性质,制定相应的学习技巧或方案。”例如,对植物类课程,重在理解内容本身,偏向记忆;对计算机课程,重在练习代码编写,偏向实践。她笑道:“越熟练就越好。”
谈及学习习惯,她坚信“温故知新”的力量,对每一堂课全情投入,对每一次作业精益求精,及时复盘已成为她的日常。正是这份持之以恒的专注与踏实,让她在专业内的竞争中名列前茅。凭借这套方法和平时的学习习惯,她在本专业取得了傲人成绩。
硕果盈枝,不负耕耘
大一下学期,受学长学姐启发,王曼玲萌生了参与科研的念头。她带着些许青涩但十足坚定的心,主动联系导师,踏入了向往已久的实验室,将科研的“心动”变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作为“参与者”,她直言,就是参与项目、听从安排;作为“主持者”,她说:“你要进入一个领导者的状态,要对科研项目本身非常熟悉。”不仅如此,还要关注成员状态,协调团队关系,分配相应任务,这样才能让项目顺利开展。“参与者”和“主持者”的双重身份,成为了她竞赛场上的坚实基础。她参与的多个项目在“建行杯”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省级银奖、铜奖。她总结竞赛成功的秘诀在于“有好的项目成果”并“讲好一个故事”,“主要就是做PPT,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矢志三农,勤学不辍
在学业与科研领域的双重开花结果,使王曼玲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农学院仅有的两位“优秀标兵”候选人行列。回顾那场备受瞩目的优标答辩,她坦言“非常紧张”,但更珍视这份宝贵的成长历练。她总结备赛经验:首先需要系统梳理自身材料,涵盖学习、科研、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各方面;其次便是精心打磨PPT与答辩准备。答辩后的深入复盘让她明确了两点关键提升:外在的陈述表达技能,以及那份更为沉甸甸的内在责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推动专业发展与传承专业情怀的使命。
面对学业、科研、工作、生活的多重角色与压力,王曼玲深知有效调节之道至关重要。她认为,坚持如听音乐、跳舞等个人爱好,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注入力量、缓解压力。“身心张弛有度,效率才能水到渠成”,她如是说。
厚积方得博发。从初入校园到如今,那由每一份汗水与思考凝结成的奋斗阶梯,终将王曼玲推向了更高的学术殿堂——推免至南京大学。站在新的起点,眺望未来,她的期许朴质中始终饱含坚韧力量:“希望自己好好生活,好好学习,然后成为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