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何庭科,中共党员,动物医学院药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累计必修加权成绩连续三年专业第一,曾任校团委寻耕乐读志愿服务团队核心骨干、药学202402助班等多项职务,现任动物医学院党委办公室兼职辅导员、药学202202班长。主持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校级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参与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体)孵化园项目、1项校级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发表3篇SCI、1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批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中排名1)。曾获国家奖学金、第九届全国药学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家级银奖、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40余项荣誉与奖励。现已推免至四川大学华西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师从魏于全院士。

科研求索:心有丘壑,眼望山河
在科研方向的抉择上,何庭科始终秉持“行业趋势为帆、社会需求为锚、个人理想为舵”的理念。而他对“社会需求”的深刻理解,源于一次深入的养殖场调研。
当鱼塘老板无意间提及鲈鱼病毒问题时,何庭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实痛点。“当时老板说,‘你们要是能把这个鲈鱼的病毒问题解决一下就好了’。那句话很朴实,但你能感受到那份焦急与期待。”正是这份来自产业一线的迫切需求,推动他迈出了科研实践的第一步——开发一种能有效抵御胃肠环境、精准递送的口服疫苗载体。
然而,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在构建该口服疫苗递送系统时,他与团队遭遇了载体稳定性与免疫激活效果不理想的双重瓶颈,研究一度陷入停滞。在导师与课题组师姐的倾力协助下,他们系统梳理文献,反复比对材料特性,对十余种候选载体展开多轮筛选与结构优化。历经多次失败,团队最终突破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高效稳定的口服疫苗载体。相关项目不仅获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这段从现实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经历,也深刻影响了他未来的方向选择。在反复思量后,他最终决定深耕生物药领域的肿瘤生物治疗。“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战略布局;另一方面,也源于那份延续至今的初心——我渴望做真正‘有用的科研’,去回应那些真切存在的生命健康难题。”回首这段攻坚历程,何庭科深有感触:“科研的真谛不在于避开失败,而在于在每一次失败中寻找通向成功的路径。”他始终相信,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以扎实工作回应真实问题,科研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更有光。
学生工作: 让树成树,让花成花
连续三年担任小班班长,对他而言,不仅是职责,更是一场关于陪伴与成长的实践。
“我的理念很简单,就是‘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当被问及如何带领班级赢得诸多荣誉时,他给出了这样一个诗意而坚定的答案。在他看来,班长的任务不在于指挥与塑造,而在于理解与支持——支持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热爱,走向适合自己的方向。
这一理念,在一次次的暖心实践中悄然生根。他曾组织班级同学在清明节集体祭奠革命先烈。那场庄重而充满敬意的仪式,不仅成为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更登上“四川学联”官方平台,获得广泛认可。此外,他关注同学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组织学业帮扶小组、兴趣沙龙、生涯规划分享等活动,为每个人创造发光的机会。
正是这种尊重个体、激发内驱的带班方式,让他所在的班级逐渐凝聚成一片既有共同目标、又容得下多元生长的生态园,最终斩获校级“五四红旗标兵团支部”、校级优秀班集体等多项荣誉。
回望大学时光,何庭科心中满怀感激。他深深感谢学院的老师们——学业上“道而弗牵”,引导他独立思考、探索真知;生活中亦师亦友,办公室那扇常开的门,始终为他留有倾听与温暖。他特别提及大三那年,当课业与琐事交织成网,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时,是班主任梁晓霞老师耐心梳理他纷乱的思绪,如灯塔般为他指引方向。这份“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正是学院“和谐、幸福、奋进”精神最生动的写照,也成为他一路走来最坚实的支撑。
从川农到华西,从课堂到实验室,从学生工作到志愿服务,何庭科用三年时光交出了一份无愧于青春的成长答卷。未来已至,他将继续在人类重大疾病生物治疗的科研道路上坚定前行,以热爱为舟、以实干为桨,在生命科学的广阔海域中,破浪前行,续写属于新一代科研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