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胡明明,中共党员,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天教授。硕士期间,曾担任农学院研究生会外宣部副部长,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TOP期刊,IF=6.627),CSCD-C论文2篇,主研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和奖励。
播种——把科研种子播入精神土壤
胡明明本科就读于我校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他曾感到迷茫无措,久久不能找到前进的目标与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学校有针对本科生开展的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联系了李天教授科研团队,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始参与试验,科研的种子便在这个时候播下。
通过参与这次项目,胡明明对试验形成了初步认识,同时还学习和掌握到了一些基本方法,后来又继续跟随团队进行本科毕业试验,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研究生,正式成为团队中的一份子。于是,在2020年本科毕业前,他的研究生生活早早开启了。播种、育秧、施肥、灌水、取样等田间工作让他深感农学人的艰辛,但全过程管理让他收获颇丰,亲眼见证一粒种子从播入土壤到成熟收获,他更深切地体验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情实境。
“我陷在泥里了,快来帮我一下!”在水稻田里,大家经常听见胡明明喊的这句话。脚慢慢地在田里移动,于是稻田泥泞中呈现出两道长长的辄迹。胡明明头戴鸭舌帽,弯腰查看植株生长情况,只为秋日收获金灿灿的稻穗。他经常迎着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在田间除草取样,伴着月光蛙鸣结束一天的工作,他说:“其中最艰辛的事情就是拔秧插秧,低首弓背将秧苗从育秧田拔出,适度用力在田间用水涮个七八下,将秧根涮得干干净净,整齐捆好成一堆,而后带到移栽田,右手接到左手分好的秧苗,一颗颗插入泥土里。”一系列动作细致、对力度要求高,很是考验和挑战人的体能,胡明明说:“这是对农学学子最基本的要求。”待到傍晚时分,所有的秧苗都“搬了新家”,他再看着自己早已满身泥泞的衣服,内心充满幸福感。
生长——用劳动汗水浇灌青春之花
面对纷杂的试验和科研工作,胡明明也时常感到焦虑不安。试验基础薄弱、指标如何测定、田间工作困难等问题纷至沓来。“不会做,那就去学!”李天老师告诉他。于是,他一边时常去到实验室主动帮助师兄师姐打下手,了解试验仪器及使用方法,详细记录每个操作步骤;一边在田间工作中时刻记录当天完成任务、花费的材料,并不断反思这些材料是否满足他当时的试验要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成长需要变被动为主动。”他这样说道,“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应尽快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身份的转变。”
万事开头难,论文写作也需耗费大量的精力。胡明明第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接收亦是过程曲折,历经期刊拒稿、反复修改,长达6个多月时间才顺利发表,经历了这个过程,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在英文论文撰写过程中,他将相关质量较高的期刊文章下载后全部打印出来,逐词逐句进行勾画积累,比对拟投稿期刊仔细进行格式修改与润色,最终从投稿到发表仅耗时月余。对于论文写作,胡明明最后总结道:“充足的文献阅读是写作的第一步,还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再将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标注整理,通过一遍遍地分析阅读继而快速提升自己的学术性语言能力。”他相信,只要所有人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就能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
成熟——以团结刀镰收获奋斗之果
黄橙橙的稻穗粒粒饱满,迎着风笑弯了腰。胡明明作为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负责试验进行、科技报告撰写及最后的结题验收。这是一个十分艰辛和磨炼人的过程,通过这个项目,他了解到项目运转的全过程,并在一次次汇报中,明确和完善了自己的试验内容与测定指标。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求学路上,那些给予胡明明帮助的人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千言万语,唯有感恩,他的本科及硕士导师李天教授,正如前进路上的领航员,指明他未来发展方向,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为课题组创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氛围,于潜移默化中助力他更好地成长。兰艳、陈光毅等师姐师兄悉心指导、教授软件使用方法,帮助细心修改论文,助其奠定了良好的写作基础。同级小伙伴及师弟师妹帮助开展试验,合力高效完成了课题研究。“只有融入团队,集体奋斗,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胡明明这样认为。
“博观约取而厚积薄发,纵然长路漫漫,吾亦将上下求索。”谈及未来,胡明明充满信心,他将继续踏上求学之路,从事水稻研究工作,并积极利用农科专业优势,为国家三农事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