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杜夏夏,中共预备党员,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赵小玲教授,从事家禽遗传育种与繁殖方向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SCI学术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家禽研究领域TOP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攻博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大北农励志奖学金、第二十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奖”、校级优秀研究生等奖励和荣誉。
爱吾所爱 无问西东
杜夏夏,夏天的夏,这个外表文静的女生对于科研的喜爱着实热烈如夏。
2019年,刚刚从川农大硕士毕业的杜夏夏在上海某国企单位入了职,也算是谋得了一份令很多人艳羡的工作。尽管如此,她却始终打消不了内心对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与向往。经过与硕士阶段的导师舒刚副教授几次长谈后,她毅然决定辞职,向川农大动物科技学院递交了审核制博士研究生的申请,选择再次重返母校攻读博士学位。
“我要一如既往地努力,在这座园子里活出精彩的自己!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重回校园的她决心要闯出点儿名堂。
怎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过多久,她内心的激情满满便被残酷的现实杀得个片甲不留。在初入课题组的几次组会中,当组内的师兄师姐们汇报完课题研究方向和进展后,她才发现这些研究内容和自己硕士期间所专注的病毒学和药学方向差异巨大到远超预想。当导师赵小玲教授侃侃谈及家禽遗传育种与繁殖方向的各种概念与技术时,她的大脑只有嗡嗡声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任何研究思路。除了一些共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还算了解以外,其余的她都一无所知,尤其是生产实践方面的内容。跟身边的同届博士生相比,那时的杜夏夏调侃自己就是个“三无”人员:一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无实际生产经验,三无初步的试验设计方向。
“我这才刚开始,还有时间慢慢来吧?”开始的时候杜夏夏还安慰自己,但当导师问她是否对博士课题有初步方案设计时,当看到同届同学早已着手开展自己的课题工作时,她真的开始焦虑了,“我这么差的本专业基础,如果还不抓紧了解,跟随导师了解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我如何能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呢?”焦虑归焦虑,步子却不能停下,并且还得抓住当下的“主要矛盾”,日夜兼程。不服输的杜夏夏坚信:与其空想,不如实干;与其坐等,不如行动。
行胜于言 迎难而上
行胜于言,这是导师赵小玲教会杜夏夏的最重要的一课。从初入专业的懵懂,到着手毕业课题的奋进,再到博三阶段的深入钻研,她生活的方式与重心一直在变化,但是对于“行胜于言”这一理念的坚持却从未改变过。
为了补足专业知识,她认真地钻研每一门课程,不放过任何一个专业知识点;为了尽快熟悉各项实验环节,她虚心请教组内老师和同学研究方向上的问题,主动参与讨论每一项实验流程;为了更严谨的毕业课题设计方案,她查阅大量文献和实验方法,与导师赵小玲深入讨论,经历无数次熬夜与来回修改才确定下来方案;为了让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价值,她跟随导师深入生产一线,熟悉各项养殖流程,协助导师开展行业公司的各项育种规划和技术服务;在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她独自乘坐凌晨5点的高铁到两百多公里外,与货车师傅一同装车拉回所需的实验动物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当需要使用的个别仪器设备学校尚未配备时,她积极联络与求助校外资源,终于得以完成所有的实验。每一次,她都用扎实的行动来回应遇到的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聚沙成塔会有时。博士一年级结束时,她的各项科目成绩均名列前茅,取得了年级第二的好成绩;她成功衔接起了前期课题组内未完成的工作,设计并完成了实验内容,在一年级下学期发表了第一篇家禽领域的TOP论文;在导师的鼓励下,她勇敢站上了行业会议讲台,大方流利地作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学术汇报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或许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只需要朝着目标不断努力付出,相信生活终会给你惊喜。”杜夏夏说,那些努力过后如约而至的收获,就是对“行胜于言”最好的应答。
心怀感恩 不负韶华
有了第一篇科研论文的成功“落地”后,接下来的成果似乎就顺利了许多。
回望这段经历,杜夏夏并不觉得自己是个有天分或者特别聪明的人,虽然智力或灵感也是取得科研成果至关重要的因素,但任何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与研究若不是经过3000小时以上实验室“冷板凳”,那也就只能寄期望于幸运了。所以无论是在学习、科研抑或处事方面,她都始终坚持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杜夏夏已经处于博士研究生的第三年,回看曾走过的路,曲曲折折,不可谓之容易,但庆幸的是她从不曾停下向前的脚步。“感恩川农大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感恩奋进拼搏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恩导师的谆谆教诲,感恩身边太多美好的人曾鼓励我、教导我、帮助我、陪伴我。有太多美好的回忆存留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心怀感激。”带着自己的初心,带着众人的期许,她将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继续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