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我校收到喜讯——由农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13级李荣曜负责的关于《大数据时代的玉米基因组信息发掘及其数据库建构》的项目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
李荣曜团队8人从选题到实验再到参赛,一路披荆斩棘,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挑战”成功。
定心:明确目标,不惧险阻
酷爱生物学研究的肖云,由于对基因非常感兴趣,萌发了研究玉米分子育种想法,这个想法与李荣曜一拍即合。他们便联系到了该研究领域的卢艳丽老师,之后集结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如今的8人团队。最后确定通过蛋白质同源建模,鉴定并利用显著改变蛋白结构的SNP位点,对农艺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比较不同类型SNP位点在解释玉米表型变异中功效差异并筛选与重要性状显著关联且影响蛋白结构的SNP,作为高效的遗传标记应用于玉米分子育种。
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究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许多困难:需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筛选368个样品、对大量SNP位点进行鉴定等。
随着论文的逐渐成型,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旁人不相信本科生的思维和研究深度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甚至有人怀疑他们剽窃老师的研究成果。面对无数的质疑,他们选择勇往直前。
李荣曜自信地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项目,对于任何质疑,我都可以回应”。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他会将自己的思路、实验的过程等耐心详细地向老师同学们讲解。虽然有一些老师持反对意见,但同时也有学校及学院的老师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持与鼓励,甚至还有老师专门打电话发短信来给他们加油。这使得小组成员更加有动力进行研究。
尽管研究的过程非常苦,但在得出结果的那一刻所有组员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你能在一个东西中得到快乐,那么这个东西就不叫做付出,你的付出应该是在过程中感到痛苦,这才是付出”,李荣曜的一句话道出他们成功的思想。
迈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任何看起来困难的事只要你脚踏实地地去做,总有一天你会离它很近”,队长李荣曜谈到。
李荣曜带领的团队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脚踏实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他们一整天地翻译文献,机械而又重复地对样品进行筛选鉴定,坚持完成了大部分同学不能完成的任务;熬夜到两三点已是家常便饭,在其他同学放寒假时留校做实验,连暑假也只回家了一个星期。
最后他们累计查阅文献超过370份,PPT总时长超过300小时。组员刘柄良笑说:“等我们实验结束回去,室友都已经入睡,早上起床了,室友还没有起床,这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当被问及是否想过放弃,他却微笑道:“没想过放弃,如果想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付出的就要比别人更多”。
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成功才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回望:心怀感恩,不忘初心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付出。肖云特别提到师兄师姐的无私帮助和严格要求,现在已在玉米研究所读研的徐洁更是为了辅助他们科研直至深夜才回家。身为队长的李荣曜说到:“我们团队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悉心指导,他们陪我们熬夜、帮助我们搜集资料、同时也为我们指出错误,这些都是无私不求回报的。”
真正获得成功的团队不容许心怀杂念。
“挑战杯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交流的平台,不是一个用来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功利化只会让竞赛失却了本来的色彩。”谈及参加竞赛的初衷,队员肖云说,“我不为保研、不为奖金,只为实现自己的科研梦。”
队长李荣曜也表示,“从开始很懵懂,对项目不了解,到现在能够很清晰地讲解出自己的实验思路,也明白自己可以通过项目给玉米也好,农业也好,带来一些东西,这就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