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全国20名女科学家和5个团队获此殊荣。我校动物营养研究所冯琳教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个人奖,也是川内唯一获得个人奖的女科学家。
作为我校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冯琳谦逊地说:“纯属幸运。我只是在川农大遇到了最好的老师,给了我最好的指导,也遇到了最爱的事业。”
幸遇良师与鱼儿结下不解之缘
从一名学子到一名博导,冯琳刚进入川农大,便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好老师:周小秋教授。
彼时,周小秋为冯琳所在的班级讲授两门专业课程——《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课堂上除了写字的声音,其他声音都不能有”……严师出高徒,精彩的课堂背后是严格的要求。同学们好奇为什么周老师讲课从不用PPT,但知识点却能条分缕析地讲出来,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冯琳一直牢记周小秋教授当时的回答:“量变引起质变。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你们也能成为这个行业特别厉害,特别优秀的人!”一句话让冯琳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信心。
冯琳自本科和周小秋结下了师生情谊,此后的硕士、博士阶段更选择一路跟随。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周小秋最常教导冯琳,也是对冯琳影响非常深远的一句话便是“要用科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鱼类营养的动物实验周期长,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大,一旦某个实验环节没设计好就可能耽误一年的科研工作。因此,冯琳每开展一期淡水鱼营养实验,都必须系统规划与安排,海量阅读文献,以确认课题的创新性;制定严谨的操作方案,保证试验设计的科学性;研判突发状况并制定预案,确保试验顺利进行;严格执行方案,确保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做科研从来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思维决定胜负。”在冯琳成为研究生导师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执行力也始终是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一课。
工作快乐为鱼儿消得人憔悴
周小秋常讲“别人是快乐工作,自己是工作快乐。”这种乐观奋斗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团队,影响着冯琳。“团队每个人都很拼,常常一个方案要分析论证10多次,做实验、分析数据到凌晨,第二天再顶着黑眼圈继续干……”虽然是女性,但她早已习惯与团队一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鱼”消得人憔悴。“真让我休息两天什么都不干,会操心得更多,甚至比不休息还累。”冯琳笑着说道。
团队协作的精神、拼搏奋进的习惯、严谨细致的作风伴着时光一起,在冯琳身上烙下印记。阅读淡水鱼营养的全球文献,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筹备开展营养实验,仔细核对每一个实验细节,在淡水鱼养殖的生产实践中进行成果转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旁人看来乏味无聊、一板一眼的科研日常,在冯琳眼中却是一段又一段有趣的探索之旅:“小小的鱼儿身体中,蕴藏着大世界、大价值。”
冯琳把她的科研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淡水鱼的营养师”。我国是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产量达到全世界的70%以上。但因为规模的扩张也导致了鱼的品质有所下降,包括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冯琳跟随导师周小秋教授的脚步,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研究各种营养素及功能性物质对草鱼和其它淡水鱼类的健康及肉质的影响,力求从营养调控的角度,通过搭配更健康的食品,让鱼儿长得更健康,帮助养殖户养出更健康、更美味的鱼,为百姓的餐桌提供更好的鱼肉品质。
团结协作只为更健康的鱼儿
在冯琳看来,团队合作精神是她在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保障。“个人力量非常有限,但是集众人的智慧与力量,你就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为保证试验结果,控制好试验条件,鱼类养殖试验需要24小时值班,制作大量的试验日粮,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离开团队的协作,养殖试验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协作是动物营养所的团队精神之一,周小秋更是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经年积累,团队合作精神已经深深烙印淡水鱼营养研究团队中。
正是凭借着“团结拼搏”这股子精神,冯琳作为主研,跟随团队在2013年和2019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自己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15篇,其中ESI全球热点论文3篇,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担任10余个国际期刊审稿专家,同时还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
当然,科研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就算制定了“完美”方案保驾护航,各种“意外”也会如影随形,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冯琳表示,作为科学工作者,选择的学术方向与课题不被看好甚至被批判也是家常便饭,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随时可以找到放弃的理由。
“我们要迎着困难上,而不是绕着困难走”,这是冯琳学生时代常听周小秋教授说的一句话,也是她自己的科研座右铭,“正是因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曾低头,才锻炼了我的意志,淡水鱼营养研究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而在未来,更会信心满满的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