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伍碧华教授选育的“蜀麦133”位列其中。这是自2003年由郑有良教授主持育成的国审品种“川农16”以来,时隔19年,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迎来的第二个国审小麦品种。
2007年伍碧华教授开始利用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引进的新品种“川育23”与从四川省农科院引进的优良品系“B1291”进行杂交配组选育“蜀麦133”。从开始选育,到2017年“蜀麦133”通过四川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再到今年通过国审,历时15年之久。
伍碧华在田间
破解白粒小麦高产难题
“蜀麦133”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白粒小麦新品种。众所周知,长江上游麦区因为地理气候特殊,是国内小麦生态环境最复杂多样的麦区,要以高产类别从长江上游麦区通过国审的难度极大。而“十三五”至今,我省仅有8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今年我省“高产类”的常规小麦品种仅有“蜀麦133”通过国审。
“白粒高产”是“蜀麦133”的一大特点。白粒小麦收购价和出粉率往往高于红粒小麦,因面粉颜色更白更受种植者和面粉加工厂青睐,但因生物学特点的差异,通常白粒小麦比红粒小麦更难高产。“蜀麦133”在四川省两年区试时就分别居小组第2和第1位,平均亩产407.5公斤,平均增产14.0%;在国家两年区试中也分别位居第2和第1位,平均亩产395.1公斤,平均增产8.4%。2022年5月29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绵阳市农户自主生产现场实产验收“蜀麦133”,平均亩产更是高达608.3公斤。它是迄今四川省白粒小麦产量最高的品种,达到了省区试历史最高产的红粒小麦品种“川麦42”相当的水平。
伍碧华深入丘区抽查“蜀麦133”的生产效益
除了高产,“蜀麦133”抗病、抗逆、抗穗发芽特性也非常优异且突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永禄对“蜀麦133”的田间抗冻表现啧啧称赞。在近两年春冬异常天气下,不少小麦受到霜冻和雨水湿害影响较大,而蜀麦133”却生长如期,甚至鲜见白粒小麦成熟期久经雨水穗发芽的致命问题。事实上,“蜀麦133”在省级和国家级试验以及多年的生产应用中,都稳定地表现出高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以及较好的抗白粉病、叶锈病特性,具有很强的耐湿、抗旱性,以及抗雪冻、霜冻和倒春寒性,较强的抗倒伏能力以及抗穗发芽能力,优异的茎叶持绿性使其不仅具有很长的光合功能期,而且在灌浆中后期具有很强的抗高温逼熟能力和抗早衰能力。这些优异特性使得“蜀麦133”能够达到高产并且具有出色的稳产和广适性。
伍碧华、课题组成员黄林与种植户实地合影
从南到北一路收割不同品种小麦的联合收割机师傅们对小麦品种的产量经验丰富且地道,去年正在邛崃市高埂镇种植大户刘洪全流转地里机收的收割机师傅听说伍碧华教授是“蜀麦133”的育种专家,竖着大拇指连连夸赞:“是我收过顶好的品种!”
对自己选择的农业负责
1963年,伍碧华出生在仁寿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在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不久的她,童年和饥饿如影随形,粗糙的面粉加开水一搅就喝的面糊糊成了她印象最深刻的食物之一。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成长岁月里,“从吃饱开始改变农村面貌”成了伍碧华内心深处的信念。198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农学院(1956-1985年四川农业大学校名)农学专业,在一片“好不容易跳出‘农门’,拎不清的又非要钻回去”的反对声和嘲讽声中,瘦小的她坚定地背着行囊来到了雅安,坚定地选择了农业。1986年,按照统招统分政策,伍碧华准备回到老家的农场务农,把所学用在实践,做一个“有知识”的农民。育种专家颜济教授看中伍碧华的专业成绩和刻苦勤奋,将她争取到了小麦所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工作。
“其实我搞育种,属于半路出家。”伍碧华谈起育种事业,认为政策和时代的选择也十分重要。2001年我们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多便宜且品质好、口感好的外国小麦商品粮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的选择造成我国农民自种的小麦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小麦专家们的研究也开始从看重高产转向高产且优质。颜济教授认为,小麦的优质与否和用途有关,做面包和做面条的小麦选育应当不同,“专用小麦”的概念渐渐在小麦所形成,也对伍碧华带来了育种新观念的冲击。1996年到2002年,在小麦研究所兼任所长的原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小麦育种专家郑有良教授力主小麦所“人人搞育种”,伍碧华分到了一块小小的试验田,开始尝试接触育种工作。2005年从墨西哥访学回来的她决定大跨步向前,正式开始了育种研究。
很多育种专家穷其一生选育出的优秀品种都伴随着一个“偶遇”,比如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选育“小偃6号”时那场久雨后的暴晴,我校水稻育种专家黄富教授选育“2115”时的灵光闪现。伍碧华摆摆手说:“我没有这样的运气,我想我依靠的是曾经多年基础科学工作的积累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她认为在农业研究上踏实和刻苦十分重要。曾经19年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让伍碧华拥有扎实的小麦属植物特异基因资源挖掘及其遗传解析知识,对小麦基因的匹配信手拈来,对杂交、亲缘关系、亲本关系的了解都为她的育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期刻苦钻研的科研习惯也在后来下试验田时变为了吃苦耐劳。今年劳动节后的一个正午,伍碧华和往常一样带着学生们在地里选种,原本胃病严重的她专注起来好像忘了饥饿。一通表妹打来祝她“生日快乐”的电话将她从地里拉了出来,而她只是深深自责自己的无礼,又一年忘记了给同一天生日的姨妈打个电话送声祝福。“这样的场景几乎年年都会出现。”伍碧华的博士生胡燕灵回忆起老师在烈日下懊恼的神情依旧感慨:“废寝忘食和全神贯注,老师真的是我心目中农业科学家的样子。”一大早就到地里顶着烈日干活,到天黑时还在地里忙碌,抢收时深夜收回小麦,为了不让小麦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芽或者捂坏胚胎,又要连夜将小麦摊开散热,这些都是育种之路的家常便饭。如今59岁的她视力已经没有当初对准显微镜时好,播种时摔倒留下的膝盖损伤成了让她一瘸一拐的陈年顽疾,但亲力亲为带着学生下地干活仍然是她刻在骨子里的坚持,用她的话说:“我就是习惯了埋头干活儿,我得为我的选择负责。”
脚踏实地后的仰望星空
小麦收割时节。途经邛崃时看到几千亩大片大片成熟期茎叶还绿油油的小麦,伍碧华能一眼认出,兴奋而肯定地指着麦田说:“看!那是我的‘蜀麦133’。”
“成熟的麦穗金黄一片,而茎叶依然鲜嫩翠绿,富含水分。”这是“蜀麦133”的一大亮点,也是伍碧华谈及“蜀麦133”未来研究计划的一大特色。“蜀麦133”在不同生态区的生产上都能稳定地达到少施化肥、少喷甚至不喷农药的“双减”,收获籽粒后,还能将其保持青绿的茎叶收作青贮饲料,一次投入,粮-草双收,种-养同行。邛崃的伊利牛奶公司就是“蜀麦133”秸秆青贮饲料使用的大户。既可以保粮食安全,又供冷季短缺的饲草之需,还无秸秆堆积致环境污染,更免焚烧导致空气污染。能够真正地达到高效、绿色生产,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接下来,伍碧华就将大力推进麦收后青杆作为饲草的研究,走出去寻求与大种植户和养殖、牛乳公司多方合作,进一步为“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和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四川玉麦吨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何龙很看好“蜀麦133”的推广前景,自201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在小麦主产区绵阳市连续多年都遴选为主推品种。2017年参加国家区试表现出优异特性以来,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贵州省等多个省市都主动找经销公司购买品种,进行引种生产。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白坭镇党委书记肖春林说:“在引进多个品种进行面条制作评比后,发现‘蜀麦133’面条加工品质特别好,口感很好,连续几年都大量采购进行大面种植生产”。
“下一步打算重点研究‘蜀麦133’的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让好品种配好技术发挥出更大的集成效应。”面对未来,伍碧华充满干劲,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为“天府粮仓”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