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何军,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四川省饲料工业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20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猪营养与健康及饲料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本领域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作为主持或主要研究者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授权专利11项。
要想真正干成一件事就必须脚踏实地,有人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我校动物营养所何军教授的经历也许正印证了这句话。
热心事业 承继前辈薪火
2005年,从南京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带着对“动物营养研究圣地”的向往,何军来到了我校动物营养所工作,一段奇妙的缘分就此开始。
当时动物营养研究所拥有国内屈指可数的国家重点学科,但因扎根小城雅安,又受到上世纪90年代商业大潮冲击,一度科研人员紧缺,仪器设备不足,且不在中心城市,与外界交流也比较少,不少工作的开展都遇到了困难。“刚开始时条件真的非常艰苦。”回忆起刚落脚雅安的感受,何军至今仍感叹,但当时研究所里良好的氛围却让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动物营养学界泰斗级的老前辈杨凤先生已年逾八十,还常骑着“二八圈”的自行车来所里来交流,关心科研进展;好几位老先生尽管即将退休,仍坚持一丝不苟地把手中最后一届学生带完、带好;有的老教师把自己通过给企业做技术服务获得的为数不多的经费全部用于学生培养……让何军特别佩服的是,就在艰苦环境中,有限的条件下,老师们却立足产业,瞄准国际研究前沿,让这里多个方向都走在了国内甚至国际相关研究前列。
“我们这个学科,要挣钱机会很多,要是没有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老师们不可能不计名利在一个地方坚持奋斗一辈子。”一点一滴的所见所闻、耳濡目染,在何军的心中汇聚成一汪温暖的泉,滋润着他慢慢成长,也让他深深理解了动物营养所“奉献、协作、求实、创新”八字所训的内涵,在心里认定了“这里是个适合干事的地方”,日益坚定了沉下心来好好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恰逢此时的研究所内部开始分方向、组团队,他参与到陈代文教授的研究项目中开始了事业的起步,在最初只有3个核心科研人员的团队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潜心为学 勇摘科研硕果
2005年进入动物营养研究所,实验条件虽然比较简陋,但是何军仍乐在其中。他把“从无到有地做起来”当作了一个目标,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人才就培养挖掘人才,遇到困难就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2006年,何军考上了陈代文教授的博士生,主攻生物饲料研究。川农大动物营养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在业界从来以严格著称。他不但要完成博士生的学习任务,所里的科研工作和事务也同时没有丢手,学业事业必须两头兼顾。当时很多基因工程、生物方面的实验他也是第一次接触。面对陌生的东西,何军选择了最简单但最直接的“笨办法”,“别人下载一篇我就下两篇,别人读一个小时我就读两个小时嘛”。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他白天备课、讲课,晚上搞研究、做实验。宿舍每晚十一点锁门,实验却经常需要持续到凌晨两三点。他不好意思总麻烦值班人员,只得想办法翻墙回去。时间一长,院子哪里墙高哪里墙矮他都摸得一清二楚了。
许许多多个坚持不懈、潜心为学的日子里,何军把时间抓得很紧。在兼顾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不仅只用了三年便顺利完成博士学业,还同时成功发表了5篇SCI论文。这样的速度和效率,在当时向来以严格著称的我校动物营养所也是屈指可数的。
结束博士学习后,他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决定继续拓展科研视野。这一年,恰遇瑞典于默奥大学在全球发布一个Kempe基金全额资助的博士后职位,何军递交了申请。经过层层选拔淘汰,全球最终仅有10人进入考察,仅有5人进入视频面试PK,而何军成了最终成功拿到录用通知的那个人。
国外的两年中,他依旧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继续开展生物饲料酶的创制等研究。一边是国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必须完成,一边是国内的一些研究工作要承担,这让他在国外两年仍旧保持着争分夺秒的习惯。在实验室里,常常外国同事下午三、四点已经下班离开,他还一个人坚持在实验台前,直到深夜……
成果的到来在奋力拼搏后显得水到渠成。他不仅揭示了不同结构碳水化合物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的机理,还建立了利用酶营养工程原理消除饲粮中非淀粉多糖等抗营养因子的关键技术。先后在本领域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获发明专利11项,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理论,以及提高饲料养分利用效率,确保养殖高效具有重要意义,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应用,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2010年,他入选学校“双支计划”资助第四层次,随后又成为进入全校第一批“杰青培育计划”的三个培育对象之一。在第二年的职称评选中,他凭借过硬的成果从讲师连跃两级直接晋升为研究员。
用心为教 情栽桃李满园
“‘奉献、协作、求实、创新’是我们营养所人做事的普遍风格。”何军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把科研上的认真劲儿同样用到了教书育人中。当个好老师,对学生负责任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他的教学经验是在老教师们的“传帮带”和自己的努力下,逐渐积累起来的。至今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形还深深留在他的脑海中。2005年,他刚参加工作不久,由于才毕业教学经验很少,100分钟的两节《动物营养学》课,他只用了90分钟就把备课内容提前讲完了。他下来反思,认为是自己教案还准备得不够充分。于是,他做了件看起来特别“原始”的“笨事”——写教案,不是用电脑敲字打印,而是用笔把下一次课要讲的内容在纸上一字不漏全部写下来。平均一节课,他至少要准备满满8到10页A4纸的教学内容。所以最开始他上课,又要查阅大量资料写教学详案又要做课件,这当然十分花时间。曾经有一次早晨8点要上课,他凌晨3、4点还在写教案。但他说:“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上一次课一辈子都记得,基本把教案都背下来了,以后再上课就只需要调整更新课件”。他讲过的好几门课,不仅《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专业精品课程是这样准备,连其他一些辅助课程也都如此,这让他的教学效果非常棒,广受同学好评。
作为老师,何军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经常对自己的研究生们讲:“脚踏实地地把学习中的每一步走稳、走好,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等便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他要求所带研究生的所有实验原始数据必须严谨且要长期保留,以备查看;毕业答辩前,至少提前一个月提交毕业论文,提前两周提交答辩ppt,因为这些他都会一一细看。曾有学生下午2点开始答辩,到中午1点他还在为其修改答辩ppt。他对学生严格不仅在实验和论文上,在调研、对接采购、合同签订、病毒检测等每个科研相关的活动环节都强调提升“做事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享受锻炼的过程”。
他认为,“作为导师不能光是解决学生的业务问题,还要解决思想问题。”因此他时刻关心学生,时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学生们彷徨迷茫时为他们指点迷津。曾有名学生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一度情绪极端低落,把自己锁在寝室。在他的指导帮助下,这位同学得以重新振作,不仅顺利毕业,而且进入高校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他对学生重视言传身教,让学生在点滴细节中学到严谨踏实。在学生段启铭的印象中,每次到何老师办公室,都会看到他在电脑上看研究论文。而他这种不断学习和钻研的精神也影响着他的学生。
在何军心目中,动物营养研究所的所训“奉献、协作、求实、创新”也是“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的缩影。寥寥八字,曾支撑着几代人从无到有地奋斗出了研究所发展的康庄大道,今后,他也会在所训、在“川农大精神”的指引之下继续前进,做好“川农大精神”新的时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