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感悟
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和向往,大学毕业后以一名助教为起点,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回顾在川农大工作的这33年,真是感慨万千,从刚走上讲台时的怯场,到现在热情洋溢的讲课,越来越多学生喜欢听我上课、找我谈心;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在教学工作中一直秉承着以学生为本、学术为天的理念,让我从一名的年轻农业科技工作者,到现在获得了诸多的成果和荣誉,这背后有太多的回忆。
近日,有幸获得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授予的首批“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感谢组织对我工作的再次肯定和认可,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教师使命”,并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践行传承下去。下面我就从教学、育人、科研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一名学生满意的人民教师
照本宣科式的讲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会失去上课的兴趣,经常开小差、甚至逃课。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第一,注重课堂内容的轻重、缓急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案例选择要适当,注意学生的接受性,要相对的通俗易懂,语言质朴。在课堂上我会经常与学生分享出去开会时听到的好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们开拓眼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其次,要敢于和善于互动,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只有经常与他们互动,让他们的思路跟着你的课程走,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消化吸收,进一步保证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我通常会拿出一部分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调动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细心体察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举动,并在不经意间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他们,把授课过程同时当作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过程;第三,课前一定要有充分准备,对所讲内容要熟悉透彻,上讲台前要有相应的练习,这样才能保障教授过程中的流畅性。这个习惯我一直延续了30多年,每次上课或演讲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反复的练习,洞悉每句话的意思,甚至专门让学生们给提出建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关爱学生,和他们做朋友
关心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学生有困难想办法解决,学生有困惑帮忙解惑。对于本科生,平时除了给他们上课,课下也会找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同时寻找科研苗子,引导他们到积极的轨道,激发对科研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去实验室学习和帮忙,贫困学生还会给予他们提供助学机会解决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研究生,定时进行课题组组会或读书报告,学生们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和近期遇到的问题及分享最新TOP期刊研究精髓,提出他们的要求和看法,尽导师所能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尽快的进入科研工作者的角色;此外,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教书育人同步进行,经常教育他们学生期间应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自身的科研工作,要避免受金钱、手机等的干扰;每位研究生都应有自己的科研梦想,并将其作为一个目标而为之奋斗;应学习老一辈研究学者的忘我奋斗精神,为了自身事业应勇于献身、敢于奉献、持之以恒,将科研事业当做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将前辈传承下来的事业延续下去。
(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
教学是科研的载体,在教学中可以发现问题,拓展科研思路;反过来,科研成果也可以有力支撑教学,拓展教学视野。平时除了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工作,我也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科研生产工作中,开始多是重复性的工作,且在短期内难见成果,条件艰辛,前路茫然,但只要坚持,敢于创新和发现终会有收获和回报,这些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对于课堂教学十分受用。我经常鼓励学生和青年教师不要长期坐在电脑前面,搞“计算机式科研”,或只学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要多到生产一线,多参会、多报告、多交流,开拓自己的科研思路,这样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书本知识。
一路走来,感悟教师工作的真滴:享受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的快乐,不必过多考虑回报大小;乐于一遍遍的给学生们说教,即使年轻人还未能完全理解;勇于探索育种工作和科研前沿;一路走来,感念教师工作之神圣:作为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传播者,担当了文明和文化继承的社会重任;对教师最高的奖赏不是名誉和金钱,而是当学生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时,心中还想念着老师,青出于蓝而必定胜于蓝。
最后,用一位老院士的名言与大家共勉:“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也希望与大家一起将老一辈“川农大精神"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