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疆行者——水稻育种专家李平三题

2010-02-24 16:03:07作者:杨子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李平,1965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82-1989年在我校攻读农学学士、硕士,毕业后留校从事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工作。1992-1994年在职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师从著名水稻专家周开达院士和遗传学家朱立煌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任水稻所副所长,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同年被遴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1年任水稻所所长,兼任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四川省作物学会、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他,30岁破格由讲师直升教授;他,33岁任博士生导师;他,36岁任水稻所所长,接任水稻专家周开达院士领导西部水稻先锋队;如今44岁的他,身兼数职相得益彰,正以更加勇猛的力量,冲刺学术研究的最高峰……

力量与责任

           采访之前,就听说李平教授不仅是一位水稻专家,还是一位“有许多哲思的人”。打开李平的博客,映入眼帘的是一篇让人意外的博客。博客讲述了他看电影“蜘蛛侠”的感受——
         “蜘蛛侠经常记住的一句话就是‘上帝给予的力量越大,责任就越大’。我们作科学研究的,应该也是有力量的人。我们的研究要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密切相联,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他在博客里近乎苛责地问自己——“当我们退休的时候,拿着国家和人民给予的退休金度晚年的时候,应该总结一下,我这一辈子为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是否有愧于这个时代?有愧于所得到的物质享受和名誉?”
           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感,驱动着李平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也正是如此,李平在“力量”与“责任”的双螺旋中不断地“拔高自己”。当“力量”增大时,他寻思着自己责任更大了;而得知责任重大时,他又不断去提升自己的力量,永无止境。
           在水稻育种研究中,他近乎疯狂地工作着。“那种使命感、紧迫感也作用于我们身上,不得不努力”,研究生朱军用“勤奋、负责、开明”来形容李平。他说,李老师每天7点多就到实验室,要是白天开会了,晚上就要把时间追回来。李平因此创下了惊人成绩——仅2006年一年间,发表论文达到28篇!理论研究之余,总是密切关注农民朋友和市场的需要,以改善人民生活的质量为己任。他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就着力于品质、广适、高效、环保,“让更多人吃上优质的大米饭”。
           在一般人眼里,自然科学家往往是一副潜心研究不问时事的形象。但是李平不同,他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进步,更关注影响科技发挥作用的制度问题,并为此撰写了不少文章。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政策问题》,就不仅流露出对农民的关切之情,更有诸多理性认识。“对印度的总体印象:人多,社会秩序较好,城市规划一般,饮食简单,主食以炒饭炒面为主……”即使到了国外,李平也总是仔细考察所到国家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时刻关注着人的生存状况。他说,“只有关注了人,你关注的事才会是准确的和高效的”。
          推己及人。李平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以此鞭策他的学生。当有考生打电话或发E-mail来询问招生要求时,他会反问考生: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以拿文凭为主还是决心献身科学事业?“我不能说前者不对,但我更乐意招后者”,责任感、使命感,都是李平招收研究生的重要条件……

视野和创新


          走进李平的办公室,宽大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硕大的地球仪。李平告诉记者,对他这个经常出“国际差”的人来说,这也许是朋友们“投我所好”的赠品吧。
          “李平工作室”,是李平博客的名称。博客名称旁边,用同样醒目的大字,写着“打开窗户,风光无限”。言辞之间,透露着一个无疆行者淡定的喜悦和开放的心境。
           其实,自他师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工程院院士周开达的那一天,一切早已开始。能够就学于这位学校顶级教授门下,对大多数人已是幸甚;但是当得知山外有山时,李平有了新的想法。他向周老师表达了自己想到中科院遗传所朱立煌老师那里去做博士论文想法。这对于当时的川农大来说,还没有先例。并不擅长言辞的周老师半晌沉默不语,后来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怀。没想到,这竟成了川农大与众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先河,李平,也成了打开这扇窗户的第一人!
            初入中科院遗传所求学,李平能否适应科学院的研究范式,曾是老师朱立煌担心的事。然而,这个“外来者”,终究以事实让他刮目相看。李平提出了一个研究计划,并表示可以在时间减半情况下完成,而这,按常规需要三年的时间。朱立煌老师惊讶之余,将信将疑地说,那你试试看。李平知道,自己这意味着什么——做不好,“自己丢人不说,还会坏了人们对川农大人的印象”。于是,除了加班加点,他博采众长,有意识地创新方法,竟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他还一度成了朱教授实验室的“管家”。
          出去时没觉得什么,回来时才发现差距巨大。作为川农大首位联合培养的博士,毕业后李平婉然谢别朱立煌老师深切的挽留回到学校。他以复合的学缘结构、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为我校水稻育种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李平意识到,水稻所虽然成绩斐然,但靠的是艰苦创业和艰辛付出,实验设施设备简陋,研究方法传统和朴素,这将不能适应未来水稻研究与育种工作。他暗自心想,一定要让川农大水稻研究瞄准国内甚至国际的水平,进入主流范式。
           于是,他尝试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开创水稻研究的新方向。2002年,水稻所新品种蜀恢527系列组合很吃香时,李平就前瞻性提出要调整株叶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搞密穗型、短叶片父本,拉开了系列新品种选育的序幕。今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越南等地很受欢迎的蜀恢202、蜀恢212等系列组合,正是这一思路结出的硕果。
一发不可收拾。近年来,李平不断推陈出新,先后主持863计划项目“超级杂交稻品种选育”、“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的克隆”、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课题“转基因规模化及现代育种体系的建立与抗病虫杂交稻研究”,参加国家973计划“主要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和利用效应的基础研究”、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水稻抗逆和营养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完善”、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及四川省生物技术攻关项目等国家、部省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育成国审杂交稻品种4个、省级审定品种10余个,取得发明专利3项,新申请13项。取得12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70余篇。

情谊和管理

          何体洪,四川名山人,至今已在水稻所干“临时工”20年了,从雅安的沙湾,到温江,再到绵阳,他追随着水稻专家周开达及其弟子们,连老婆孩子和母亲也跟着来到课题组,对李平可谓“知根知底”。
           “眼光长远,对人宽容,知错必改,注重管理。”是何体洪对李平的评价。他说,李老师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和身兼多职的高管,但是待人随和,人情味很浓,没有“老板”的架子。
           每次到了绵阳基地,李老师都是来到他家里吃饭,一起拉家常,谈孩子的趣事和教育问题,常常到了夜里两三点。他谈起在田间工作的情景时说,李老师从不戴帽子,有时累了,大家仰面朝天,一字排开,脸庞汗水直淌,印象至今久久难忘。今年3月14日,课题组研究搞小制的父本,李平提出一个父本要先做杂种, 何体洪根据多年的经验判断,认为不应该搞。结果,一个“临时工”就与老板扯起来了,何体洪说,不久在海南的课题组会上,他同意了我的观点,决定不搞这个父本了。“知错必改,不仅是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的聚人之道吧。”
           “一个担任多种工作的人,需要科学的管理。”除了人情味,其实李平非常注重管理的作用。身为学校成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稻所所长、川农高科董事长、总经理、博士生导师和若干课题负责人,李平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但是他说,自己“对每一个工作都很热爱”,在他所有的工作中,“所长一职是最轻松的”。
           “轻松”的源泉在哪里?李平说,制度管人, “人管人是管不好的,只有制度管人才真正持久。”今天,走进水稻所,窗明几净,井井有条;走进李平的办公室,没有见面虚与委蛇的点头哈腰,没有人来人往的嘈杂。一切,各就各位,我突然想起《老子》中描述“道”的几句话,“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无疆行者,和他的团队,正在“道”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