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四川“三农”最具影响风云人物任正隆教授

2010-02-24 15:48:30作者:张俊贤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四川“三农”“最具影响风云人物”之一、我校正校级调研员任正隆教授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第一:他是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改革开放后四川省农业界第一个学成归国的洋博士;他是提出麦类基因符号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一系列麦类新基因的发现者和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理论的建立者;他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培育出“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并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小麦“延绿型”新品种,实现了通过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达到增产的目标。三十多年的努力,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认识农业:农业可以解决饥饿

  在1967年以前,任正隆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数学家。文革中,学校关门,他开始了在彭县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活。他费劲周折,找到一套北大数学系的教材自学。但是,数学不能解决他自己和农民的饥饿,在现实面前,他转而学习农学。在当地,他结识了正下乡服务的四川省农科院的万安良、覃明权、何明三位老师,任正隆的刻苦深深感染了几位老师,他们找来四川农学院的本科教材,耐心指导他学习农学知识,仅用了两年,他就自学完所有的课程,并把这种知识运用于实践。他指导农民种地,还当选了生产队长,他的生产队成了彭县有名的高产队,他示范的耕作制度至今仍是当地农民的习惯。“我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回忆这段难忘的岁月,任正隆笑得很开心。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我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师从李尧权老师,从此与小麦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留校任教的他被选派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在德期间,他延续了一贯的刻苦好学精神,每天十七八个小时连轴转,不分节假日、周末。他以麦类植物为材料进行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四年里发表了7篇高水平的论文。在图书馆、实验室忙碌之余,他还调查走访了数十个农场和研究单位,并对多所中学、大学的教学情况进行研究调查,这令他的同学惊奇不已:“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做那么多事情?这样拼命是为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什么:“我要为中国农业现代化闯出一条路子!”
  

投身农业:从基因到餐桌的努力

  1988年取得博士学位回国,任正隆在仔细思考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后,开始了“从基因到餐桌”的全程研究,“全程研究不会让具有潜质的资源束之高阁,可以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更快促进农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全面开花:从最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基因的秘密,到应用研究着力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再到把品种推广到田间地头,然后加工为健康美味的食品,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十分的精力。
  为了实现自己“从基因到餐桌”的研究理想,任正隆归国后就建立了一个研究集体,最初这个集体只有两个人:他和自己的妻子张怀琼老师。现在这个团队已经发展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14人,还有数十名研究生。研究集体整合了小麦研究领域的人才,汇集成强大的科研力量,20年来,任正隆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基础研究方面,他们发现一系列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麦类植物重要基因。他提出的杂种坏死基因符号Ner是迄今国际学术界接受的由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麦类基因符号。他们发现小麦异源易位的诱导和发生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小麦和黑麦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证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根据这些理论,设计了一个染色体工程新方法,培育了一大批小麦抗病高产新材料。这些新基因新材料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南方小麦新品种的抗病性,也是其后培育的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神奇的抗病性的遗传基础。这一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九五期间中国自然科学重大科技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广受关注。小麦专家、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对任正隆的研究评价很高。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T.Lelley教授认为他们在染色体易位诱导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无疑是首创的”。著名植物遗传学家、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F.Zeller教授说:“您可以想象我对您的工作是怎样地感兴趣”。
  近年来,他们培育的“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已有17个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这些新品种突破了视为禁区的“生态穗容量”的限制,在保持大穗的情况下以增加穗数来增产。并在世界上最先实现用“延绿”特性增加生物产量的育种目标。由于这些实践的重要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了他们一个重点课题,支持他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新品种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川农小麦新品种无论产量、抗病性还是品质都表现不俗。川农25小麦成功抵御了今年年初严重的低温冻害,充分体现了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势,尤其是山区的小麦产量达到了每亩500公斤。2003年“川农17”在彭山县最高亩产量达1295斤,创下了成都平原上的高产历史纪录。彭山县粮食局的李金华记得,2003年,他送“川农17”和“川农12小麦”到四川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化验其湿面筋含量时,第一次化验结果:“川农l7”湿面筋含量超过35%,“川农12”湿面筋含量接近40%,这一结果让化验人员根本不相信,甚至怀疑在化验过程中出了差错,因为四川本地产小麦还没有达到过这么高的面筋含量,从河南购进的优质小麦也没达到过这么高的含量。经过多次重复化验,结果基本一致,他们这才信服。这证明了“川农”号小麦可以用于面包加工产业。多年来,四川小麦种植一直没有突破,原因就是缺乏“强筋粉”小麦品种。在1999年,四川农大的小麦品种占全省栽培面积的很小比例,现在,在课题组的示范推广下,“川农”号小麦已经在省内得以大面积推广,达到占全省三分之一,整个西南地区四分之一的份量。

  发展农业:助推小麦产业化发展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小麦产业化的发展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靠等靠进口,是决不可能得到什么优质廉价的进口货的。”任正隆在思考农业现代化发展后,开始为助推小麦产业化发展的努力。
  小麦是四川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其种植规模化将直接影响四川粮食总量安全。任正隆依托良种为助推小麦产业化发展而四方奔走,多方努力。他上书省委领导,呼唤从政策上给与小麦产业化生产支持。他联系用粮企业,以品质打动他们承诺加价收购“川农”号小麦,以保证产业化生产出口。除以技术入股外,他们掏出1万元钱,入股加入邛崃市嘉禾川农小麦科技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小麦。
  合作社成立一年多来,在邛崃市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万多亩,带动1.5万多户基地农户增产增收。据该合作社的报告显示,社员种植优质小麦的收入比种植普通小麦每亩多200多元,农民增收400多万元。而据合作企业华丰粉业统计,今年在当地收购优质小麦达2000吨,仅节约运输费用就达到200万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现在,任正隆忧心的是粮食收购价格与生产成本倒挂,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尤其是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大户不愿涉足粮食生产。粮食的产业化生产面临困难,食品生产和供应的初始源头十分脆弱,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缺乏保障。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就必须要保证他们的合理合法利益,这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今年计划的议案之一。由于身体原因,他此次不能赴京参加两代会,但是,他表示将把这些建议带到今年6月的常委会上,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为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大声疾呼。作为人大代表的十一年里,为农业发展,他一直积极建言献策。综合多年前对国外农业的调查和对农业发展现状的深入调查,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他的建议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留下精英搞现代农业,保证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我们期待着这一愿望能早日实现。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