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产生“回国热”——记四川农大留学回国人员工作

2010-02-26 15:00:33作者:记者 蒋作平 余斌 来源:摘自:新华网2002年4月23日 点击数:

  
    新华网成都4月23日电(记者蒋作平余斌)西出成都100多公里,有一座以“雨城”而闻名的城市,她就是地处川藏公路的雅安市。2000年成都-雅安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从雅安市到省城成都,至少要坐上半天的汽车,如遇塞车,在半途住上一宿再走的情况也不鲜见。就在这样信息闭塞、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近20年来,这里的四川农业大学赴国外留学的388人(次)各类人员中,有85%学成后如期返校,正在国外留学的科研教学人员,也多表示要回校工作。
  靠什么实现了85%的回国率?靠什么产生了留学生“回国热”?记者采访发现,一脉相承的“川农大精神”,对归国留学人员的高度信任,和以“人和”为特点的学校人际环境,是川农大的“法宝”。
  身在海外、心系故土的“川农大精神”
  说起为什么回国回校,川农大归国留学人员无不谈起学校老一辈留学人员的感人事迹,以及由老、中、青几代干部教师共同缔造的“川农大精神”。这种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内涵的精神,使川农大留学人员身在海外、心系故土,成为促使他们归校报国的巨大动力。
  留德归国人员、川农大教务处长罗承德教授说:“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由成都迁至雅安建为四川农学院。包括不少归国留学人员在内的老一辈川农大教师,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川农大精神’从老一辈开始就扎下了根。”
  任学校第一、二任院长的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和玉米专家杨允奎教授,早年分别留学日本和美国。建校初期,他们踏青山、顶烈日、冒严寒四处收集研究资料,足迹遍及了四川各地农村,其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川农大人。
  留美硕士、我国现代土壤农化科学奠基人彭家元教授,在四川解放前夕,时任国民党空军中校的次子已为他办好去台的一切手续,要他尽快携家赴台。他却说:“我一生从事的事业在大陆。”他最终把事业留在了祖国大陆。
  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的夏定友教授,“文革”蒙冤20载后仍不顾年老多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潜心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其“终生不忘报国志,矢志追求勤科研”的精神感染了无数的川农大人。
  还有留美硕士、名誉校长杨凤教授,以及杨志农、邱祥聘等老一辈归国留学专家,每一位都是一本感人的爱国主义教材。他们爱国爱校、扎根农业、报效祖国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出国留学人员。
  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委员、副校长任正隆教授,198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不少公司出高薪聘用和挽留的情况下,仍毅然回国了。他说:“我是中国农民的科学家,我只想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长文心田,1987年被选派到德国汉诺威动物医科大学学习。1990年初就在他研究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即将攻取博士学位时,国内学校教研室来信说,因缺人上课,希望他尽快回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文心田最终选择了立即回国,他说:“我的导师夏定友教授终生报国的精神和行为深深感染着我,在回国问题上我不能与学校讲任何价钱。”
  在川农大,因服从学校工作需要而放弃在国外攻读博士的还有朱庆、吴登俊等多位留学人员。十多年来,川农大几乎没有留学人员与学校谈回国条件的。不少教师多次出国,又多次按期回国。1989年回国的罗承德教授说:“脚没踏在祖国的土地上,心中会很孤独。不管在哪儿留学,我的事业都在中国。”
  对留学归国人员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由于特殊的“留洋”背景,归国留学人员在某些特殊时期可能遭人怀疑、误解。川农大给予归国留学人员以充分信任并放手使用,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川农大研究生处处长叶华智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赴美留学,此后又多次出国,屡有机会留在国外。在美留学快结束时,学校了解到叶华智想继续学习的愿望后表示,如果能得到国外资助可继续在国外学习,并同意其妻子前往探亲。叶华智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的信任是一种让留学人员知恩图报的重要力量。外国再好是别人的,自己的国家和学校还需要自己建设。”1989年,叶华智再次被公派赴美合作研究。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多次劝叶华智留下来,甚至提出帮助他的子女在美读研究生。但叶华智始终坚持把自己的事业留在了学校。
  1991年,已获留美博士的李学伟报请破格提拔副教授。但在有关方面的评审过程中遇到了些麻烦。评审结果出来后,李学伟很难过,动了离开川农大的念头。当时的校长知道此事后,立即对有关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要求重新评议,帮助李学伟渡过了难关。在学校的关心信任下,李学伟承担了国家“九五”项目“瘦肉型猪的规模养殖”的攻关任务。1996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李学伟说:“学校这些年对留学人员非常信任。我的精力主要用在学术研究上,从没想到过担任什么领导职务。但去年10月,学校任命我为动物科技学院的副院长。我在感到意外的同时,更感受到学校的信任。”他说,只要党和国家信任并大胆使用留学人员,大多数留学人员是愿意回国效力的。
  川农大党委书记于伟说,多年的经验表明,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必须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学校认为,留学人员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特别是回到川农大,说明这些人是爱国爱校的。所以对这些同志,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思想上给予具体帮助。
  据了解,目前在川农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中一半以上是归国留学人员。校级领导班子6名成员中,有4人有留学经历。归国留学人员已成为这所学校的中坚力量。
  创造心情愉悦的归国创业环境
  四五年前,川农大住房、工资等待遇并不高,但回国的留学人员比例仍持续增高。川农大党委书记于伟、校长文心田认为,学校长期保持一种以“人和”为特点的小环境,对归国留学人员产生了重要吸引力。
  多年来,川农大十分重视选拔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校各院和研究室的技术带头人,并充分让这些人发挥表率作用,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数量遗传学家高之仁教授,经常帮助提携中青年专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科研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他将以自己名义申请的课题经费全部划转到当时研究室里较年轻的荣廷昭名下,支持年青人搞科研。他指导学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每当推出科研成果或发表论文时,他却总是拒绝署名或要求署名靠后,因此和学生发生“争论”。在这样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梯精神的专家影响下,川农大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间人际关系融洽,很少发生争名夺利的事。
  尊重知识和人才,领导干部不搞特殊化。川农大在职称评审、工资待遇、干部选拔等方面尽可能向知识分子、向一线业务骨干倾斜。如学校早在1998年即规定,教师晋升教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晋升副教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领导在评职称时,不搞特殊化,也与教师一视同仁。在前年的新房分配中,学校在分房办法的调整和实施中注意向老教师倾斜,校领导班子与教职工一样打分排队,不搞特殊化。结果6位校领导有4位(包括书记、校长)的住房分到了顶楼或底楼。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应有的精神境界,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
  在营造“人和”小气候的同时,学校又在留学人员的生活、事业等问题上,采取一些特殊政策鼓励他们回国。如关心留学人员生活,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络。每逢元旦、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川农大国外留学人员都会收到有校领导签名的贺卡。教师潘光堂到法国留学时已离婚,家里5岁的儿子让他牵挂。他没想到的是,时任党委书记的于伟冒着酷暑,专程赶到他的家乡简阳看望他的儿子。潘光堂回忆起这段情景,感慨地说,点点滴滴都是情啊!留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回到学校讲学时,则会发现他们仍被保留在学校的职工名册上,并因此深受感动。为解决留学人员的后顾之忧,学校每次修建新房时都要预留部分住房供留学人员归国时选住。学校还规定,在国外获博士学位半年以内回来者,全额补发出国期间的工资;同时不受任职年限和工作量限制,可立即申报副教授,优秀者还可破格申报教授。
  按照国家政策,除获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可获得国家配套科研经费外,其他人员大多难以获得政府经费支持。为尽可能为留学人员创造科研条件,让他们回校后有事可干,川农大长期坚持在留学人员归国时,帮助他们向有关部门申报科研课题、争取科研经费。同时,学校又建立了留学人员自选课题专项经费,尽可能为每位归国留学人员提供科研启动资金支持。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