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坚守如春风 初心不改助乃乌

2019-08-26 15:49:38作者:农学院 来源:农学院 点击数:

  

记农学院校友、援彝干部郝克伟

近日,我校“薯遇布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凉山州布拖县乃乌村,遇到了农学院89级农学专业作物系的校友,正驻守在凉山彝区扶贫的党员干部郝克伟。

驻守一线为扶贫

郝克伟,1968年出生于雅安市汉源县,1989年考入我校农学系。1993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雅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到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指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更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好、建强基层党支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真正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同年6月底,在雅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新技术应用推广的郝克伟被派往布拖县乃乌村,成为乃乌村驻村工作帮扶队的一名队员,开始了他的布拖扶贫生活。

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带的核心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问题突出,脱贫任务艰巨,素有“四川脱贫看凉山,凉山脱贫看布拖”的说法。布拖县十八个村、两个社区中有三个突出的贫困村,其中一个就是乃乌村。

郝克伟刚来到乃乌村时,全村900多人有715人属于贫困人口,村内住房多数为土胚房,全村仅有一所小学,辍学情况严重,整体生产技术落后,恶风陋俗严重。

有件事给郝克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乃乌当地非常重视丧葬习俗,家中有老人去世后,要杀上几十头牛或羊,在当地百姓看来,杀越多的牲口就代表老人走得越体面。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原本一个发展养殖业的家庭,眼看着卖掉牛羊就可以脱贫致富,然而一场丧葬礼办下来,家中突然又负债累累,重新返贫,再度过上还债的日子。

回想起最初的乃乌村,当时的驻村干部们无一不感慨这场脱贫之战是一场硬仗,艰难程度远超出想象。然而,总书记的嘱咐他们不会忘记,肩头的责任告诉他们不能轻易放弃。

发挥所长不畏难

初到布拖,郝克伟面临了许多困难,首要的就是语言问题。由于当地百姓多数为彝族同胞,不会讲普通话,也只能听懂极简单的普通话,所以郝克伟与村民日常交流都十分困难。为了能让农民们明白自己的意思,郝克伟几乎快要自创出一套手语表达方式,日常的状态就是站在农户家门前手舞足蹈地比比划划,一家一户的跑,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解释。

在乃乌村,马铃薯产业基本是乃乌村除去外出打工外的主要收入,但村内马铃薯种植技术还比较落后,未能将当地优良的土壤、气候等资源优势发挥出来。郝克伟说:“就拿马铃薯产业发展来说,种植密度不够,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病虫害防治技术也不够先进。整体栽培措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看天吃饭,风调雨顺产量就好,一旦出现灾害严重的年份,减产就相当严重,农户收入也受到很大损失。”

为此,农学专业出身的郝克伟深入每一户农户家中,对乃乌村的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针对乃乌村马铃薯贮藏不当导致后期发芽情况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马铃薯的销售和食用的问题,郝克伟通过多方联系,对接到我校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寻求帮助与合作,共同在乃乌村推广科学马铃薯贮藏技术。郝克伟说,他想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个贫困村子的发展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如今,来到乃乌村快一年了,乃乌村每一户人家在哪儿,家庭条件怎么样,有多少亩地,郝克伟都如数家珍,记得一清二楚。郝克伟说当地百姓们都亲切称呼他为“阿普”,换为汉语就是尊敬的长辈之意。日复一日的以心换心,他终究得到了乃乌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郝克伟右三在马铃薯示范基地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