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我校荣获竞赛全国优秀组织奖,11个项目获国家级奖励,居全省第三,仅次于四川大学和电子科大,获奖总数创我校“挑战杯”国赛获奖数历史新高。其中,主体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红色专项活动”三等奖2项,“黑科技”专项赛“星系级”1项(最高奖项)、恒星级1项、卫星级3项。
本届大赛于2021年1月启动,经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国赛网评初审等层层选拔,全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的2.2万件作品参赛。经激烈角逐,来自我校管理学院的《地震重灾区村落避灾准备现状及能力提升研究:基于汶川和芦山地震重灾区的调查报告》荣获国赛二等奖,来自食品学院的《基于微纳米胶囊技术的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发及其以猪肉为例的验证》和《纸能鲜生——新型淀粉抗菌纸的研发及应用》、理学院的《碳纳米管交联及匹配层构建协同增强锌铁氧体低频微波吸收性能》获国赛三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起已经连续举办17届,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大赛聚焦提升“群众性、客观性、交流性”,搭建了“1+3”赛事架构,在延续往年主体赛的同时首次推出红色专项活动、“揭榜挂帅”专项赛、“黑科技”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旨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引导青年学子重走红色足迹、赓续红色基因;“揭榜挂帅”专项赛秉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实现青年学子科创能力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黑科技”专项赛围绕“卡脖子”问题,引导鼓励青年学子针对前沿领域开展具有颠覆性、超越性、创新性的研究,凸显了创新前沿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其中“黑科技”专项赛不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而设置星系级、恒星级、行星级、卫星级奖项。
校团委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不断加大组织与项目培育力度,在历时两年的备赛过程中,全校共460件作品、4500余名师生参赛,先后邀请校内外资深专家开展项目遴选、申报书撰写、答辩PPT打磨、路演实战模拟等各类系统培训和跟踪辅导69次,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培育,在校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科技创新氛围。
接下来,校团委将继续坚持育人导向,以“挑战杯”“互联网+”等龙头赛事组织为牵引,深挖育人价值,将逐级竞赛过程变成生动广泛的科创育人实践课堂,引导更广大学生爱好科学、参与科创,聚焦国家战略发展,深入基层行业一线,勇攀科学高峰,用青春行动共筑科创报国梦。
《地震重灾区村落避灾准备现状及能力提升研究:基于汶川和芦山地震重灾区的调查报告》
团队成员:刘一、杨欢欣、张紫桐、吴姣姣、张凌瑞、欧桂宏、庄林妹、曾宣烨
指导老师:徐定德、刘思麟
中国山区“聚落-灾害体”共生现象普遍,有效的避灾准备是地震高风险区聚落农户应对外部风险冲击,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研究以四川汶川和芦山地震重灾区为例,结合团队调研的4区县8乡镇16村327户农户数据和16村村干部数据,从农户及村落的双重视角入手,系统分析了避灾准备的现状及导致现状的原因。学生团队成员在灾害风险管理主流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7篇、CSCD发表文章1篇,研究成果获得14个地方政府部门或科研机构应用认证,为区域韧性防灾体系建设和巩固脱贫攻坚效果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改进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基于微纳米胶囊技术的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发及其以猪肉为例的验证》
团队成员:蒋悦、吴昕奕、马灵、董孝容、李惠
指导老师:刘耀文、侯维、彭小芮
针对猪肉保鲜效果差、抗菌材料易失活、传统保鲜材料易污染等问题,团队创新地以从鱼鳞等废料中回收提取成膜基材胶原为原料,采用复乳化及离子交联法制备微纳米胶囊,成功制得对食源性腐败菌有良好抑制作用且具有环境调控释放功能的新型包装材料。该包装材料抗菌性能优良,能有效延长猪肉保鲜时长21天,且可实现六个月100%降解。团队成员现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 4篇,累计IF 19.8。
《纸能鲜生——新型淀粉抗菌纸的研发及应用》
团队成员:王玥、沈思蔚、曾渊博、张海活、张蓉、马严兰、兰文婷、Saeed Ahmed
指导老师:刘耀文、秦文、刘思妮
团队针对生鲜肉类保鲜货架期短、损失率高并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发明了一种可缓释且含抗菌抗氧成分的天然活性淀粉抗菌纸。经过4年探索攻坚,团队结合精油类物质应用于肉类保鲜的优越性,优化其作为保鲜材料的理化性能,改良升级制备技术及设备,实现首次将医药行业控释技术应用于制备食品保鲜淀粉纸,并同时创新垫片保鲜形式,实现智能吸附,为生鲜肉类提供持久高效的保鲜方案。团队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9篇(累计IF 69.67)、申请相关专利11项;团队目前已与5家公司达成合作,订单预定量超50000张。
《碳纳米管交联及匹配层构建协同增强锌铁氧体低频微波吸收性能》
团队成员:唐玉挺
指导老师:殷鹏飞、刘艳红
随着低频微波辐射危害的日益严峻和雷达低频侦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较低材料厚度下实现对低频微波的有效吸收面临着诸多瓶颈,吸波频段的低频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对此,团队创新地采用溶胶凝胶-水热联立法制备了一种碳纳米管交联的碳包覆锌铁氧体复合材料,通过阻抗匹配层的有效构建和核壳粒子的紧密交联,赋予了该材料多重低频微波吸收机制,有效地实现了低厚度下P、L、S等低频波段的微波强吸收效果。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10篇,所研制的吸波材料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低频微波吸收需求,填补了现阶段低频微波吸收材料的市场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