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农学院作物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项目及王学贵教授课题组发起邀请,奥本大学昆虫毒理学家刘南南教授为师生在线作了题为《蚊虫的昆虫毒理:杀虫剂抗性,机理和神经系统科学》的学术报告。
刘南南首先介绍了昆虫抗药性类型,重点阐述了蚊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与P450酶系在解毒代谢抗性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并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转录组技术、RNAi及杆状病毒表达外源蛋白在研究P450家族CYP6D1、CYP6AA7基因过表达与蚊子抗药性关系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系统和双电极电压钳记录分析系统在研究靶标突变介导的抗药性上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途径调控P450基因路径,以及蚊子触角上嗅觉系统识别外源化学物质及驱避剂DEET防蚊虫的机理方面的成果。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昆虫抗药性机理及抗性基因调控、筛选表达相关技术细节与刘南南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交流互动中,刘南南充分肯定了与会师生关于昆虫解毒代谢抗性研究的新思路,并对实验设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耐心解答了师生关于昆虫毒理学研究中的基因驱动(Gene drive)和RNAi干扰沉默的相关热点问题。
报告人简介:
刘南南,教授,美国奥本大学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系主任。目前为Insect Science, BMC Molecular Biology,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等国内外杂志的编委和国际多种著名杂志的评委。常年担任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等国内外重要基金/项目的评审。长期从事昆虫分子生物学、毒理学、生理学、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特别在卫生害虫杀虫剂抗性、基因调控、信号传导途径等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在国际主流刊物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Genome Biology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撰写1篇白皮书,7篇会议章节,19篇科学技术推广论文,并编辑发表《昆虫生理学,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