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征文】钟情兽医励志学 爱校躬耕铸校魂

2020-09-03 10:18:24作者:叶嘉灵 来源:动物医学院 点击数:

  

——访四川农业大学文心田教授

本次我们访谈的专家——文心田教授,原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四川省科协副主席,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现为省委省政府决咨委资深委员和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副团长。

1993年10月,文心田作为四川唯一代表,出席中宣部、人事部、中国科协举办的“拳拳赤子心”活动,入录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1998年入评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03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中统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等6部联合表彰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获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国科协“六大”代表和省十一届人大代表。

一位和蔼而有力量的长者,这是采访人员对文教授的第一印象。在约定好的时间进入文教授的办公室,他从座位上站起来与我们热情地招呼,又邀请我们坐在沙发上放松地与他交谈,占了半面墙的木质书柜整齐地摆放着文件与书籍,其中不乏文教授编撰的专著。文教授(以下简称文)端坐在办公桌前看着我们的采访稿,不时和我们(以下简称dy)讨论着——就像他钻研任何问题一样,仔细而认真。

以乡村兽医为起点,脚踏实地,奔向远方

dy:据我们所知,您高中毕业后曾到农村当过知青,后又在乡下做了一名兽医,您能否给我们谈谈这段经历?

文:我成长于成都龙泉驿区,1966年高中毕业。经历两年半“文革”后,1969年1月,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我从成都龙泉驿区下乡到了四川温江县(后设立为成都市温江区)最边远的通平人民公社。当知青期间,我参加过生产队全年各种农业劳动,同时也为生产队、大队、公社做过许多文字方面的工作。下乡的第四年(1972年),公社党委把我安排到公社的畜牧兽医站,同时也方便调派我为公社做各种文字撰写等工作。三年后,我成了公社畜牧兽医站的正式职工。

当时乡下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许多城里人瞧不起,但在农村却很受欢迎,农民养的猪、鸡,生产队的牛一旦得了病,乡下兽医去给医治好了,农民那份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至今令我难忘。进畜牧兽医站之初,我不懂畜牧兽医知识,之前也从未想到过要做兽医工作,但我渐渐感到兽医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和技术。动物不会用人的语言表达,但兽医能治好动物病,全凭兽医的观察了解、知识技术和临诊经验,一点也不比做人医容易,甚至更难。当时,我深深感受到农村和农民对兽医工作的迫切需要,兽医是很有价值的工作,逐渐地,我对兽医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设法寻找和购买兽医方面的书籍自学(“文革”期间,这方面的书出得很少)。那时心想,就一辈子在农村当兽医我也无怨无悔,但我要做就一定要做一名好兽医。

dy:后来您怎么进入了川农大学习?

文:1976年9月“文革”结束,10月国家通告恢复高考。正好,我下乡时把念高中的教材都带下了乡,没有扔掉。尽管当时“读书无用论”盛行,但我还是认为,国家要发展,知识终究是有用的。不过自己年龄已偏大,如参加高考是否能被录取,心中没数,加之“文革”中父亲受到冲击,存有许多顾虑。但又一想,机会来了不抓住,可能就永远失去了。自己的高中基础还较扎实,何不抓住机会冲一下,如能上大学,好好提高一下自己,今后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大一些。当时,白天在兽医站上班,晚上和凌晨在煤油灯下冒着冬寒,挑灯夜读,加紧复习,到12月上旬去县城参加高考,考完后感到还算基本满意。

高考填报志愿,我未去想过那些名牌大学,只想能考上就非常满足了。填报哪所学校呢?结合自己当时的情况,内心已对兽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反复查阅了招生学校介绍,发现当时四川农学院兽医专业招生,我没有犹豫,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四川农学院兽医专业,希望自己今后学成能做一名有技术高水平的兽医。

考完后,我继续在公社畜牧兽医站上班。1978年2月中旬,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农学院的挂号信,拆开一看是录取通知书。啊!我真的考上大学了,那份激动无法用言语表达,那年我们公社就考上了两人。1977年全国共有570万考生,最终录取了27.3万人,录取率4.8%。后来知道了我的考分,总分280分,当时重点高校的录取线为240分,但我至今没有一点对所填志愿感到后悔。

dy:在川农大学习和后来您到联邦德国留学,请谈谈这段经历和您的感受?

文:进入四川农学院后,我在兽医77级三班,全班25人,年龄最小的18岁,而年龄已经30岁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我。30岁开始念本科,这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77级是我国“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能上大学太不容易,大家非常珍惜,人人勤奋学习。1982年初我本科毕业,考上本校的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当时录取的两人之一),1984年底,我研究生毕业并留在四川农学院牧医系任教。自此,我的人生和发展就与我国畜牧兽医科教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落后,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当时猪、鸡都是农民一家一户传统养殖,农村养猪多用泔水或作物废弃物,土猪多,优良品种少,饲养周期长。四川是农业大省,记得当时全省生猪年出栏量不足两千万头。我进入大学的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之后结合在校学习,我开始逐渐听说养殖领域一些新的名词,如“集约化养殖”、“机械化饲养场”、“配合饲料”、“添加剂”等。从书本上知道发达国家已开始大规模高密度饲养畜禽,科学配方饲料,一个猪养殖场就可饲养上万头,甚至数万头猪,鸡养殖场可养殖数十万只鸡,机械化程度很高,由此我更体会到我国农村的饲养方式太粗放、落后和不科学,这也就促使自己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畜牧兽医知识。

1982年初,我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师从当时著名的预防兽医学专家夏定友教授。夏定友教授是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高材生,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回到祖国,上世纪50年代初被四川大学聘为教授。1957年后在极“左”年代受到打击,1979年才获得平反。夏先生自由后,我有幸成为他“文革”后的首届研究生。当时他虽已70余岁高龄,仍时常牵挂基层畜禽生产情况,常不辞辛劳,走土路淌泥泞,爬坡上坎,进村入舍,到养殖户或养殖场察看饲养情况和疫情,带着我们采集病料进行疫病诊断和研究,为生产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导师体现出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对我一直是极大的教育和鼓舞。那时我跟着夏老师到重庆九龙坡,第一次看到大型机械化养鸡场,虽然设施还有诸多不完善,却终于知道了高度集约化养殖是怎么回事,并在那个场连续住了半年,虽然工作条件不够好,但在夏老师指导下,仍学习并协助进行了不少疫病诊断工作。1985年我留校任教后也常带学生下基层实习。

1987年9月,学校公派我到联邦德国留学,主要在历史悠久著名的汉诺威兽医学院从事进修和研究工作。在联邦德国期间,看到了这里和西欧发达国家的畜禽养殖场,这些养殖场的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令我震撼,而我们国家却还很落后。一番思索,我深感我们的现代化只有依靠我们自己才能实现。在汉诺威兽医学院期间,贴近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我努力从事与临床诊疗有关的研究工作,只想回国后能把所学尽可能用上。1990年4月,应学校要求我按期返校继续从事兽医教学和科研工作。

大学校长的担当——推进教育改革,勇做时代先锋

dy:我们知道您回国后不长时间担任了系领导和校长助理,之后又担任了副校长和校长。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能谈谈您当时是如何抓这方面的工作的吗?

文:学校培养了我,我深深热爱学校,我以前只想过当一个好老师,没想过当校领导。1992年下半年,自己被推到学校领导岗位后,我就经常思考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1998年,担任学校主要领导后,更加感到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农业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很是紧迫。于是,通过抓紧国家级立项来推动此事,着力学生拓宽视野,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这期间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于2001年获得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再接再厉,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主持推动包括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在内的学校本科专业现代化建设,此成果2005年获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以上成果教育部均向全国进行了宣传推广。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2005年,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

dy:我们查阅了资料,知您刚担任校长的1998年,学校在校生规模仅约4000人,到您离任校长的2008年底,在校生规模巳近3万人。那么在您担任校长和党委书记的十一个年头中,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有哪些,能告诉我们吗?

文:首先是进行了学校“211工程”国家建设项目立项,并实施了近三期建设;学校在雅安和温江先后分别征地,进行了雅安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奠基开建了温江学校科学研究院;原四川省林校整体并入川农大,川农大形成雅安、温江和都江堰三个校区,总面积由原1700余亩增加到4500余亩。

同时在上级领导下,同全校师生进行了“川农大精神”的总结提炼。大学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川农大精神”表述为十六字:“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博、求实创新”,获得党和国家多位领导肯定。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联合发文,号召全省学习“川农大精神”,国家和省各大媒体多次大篇幅宣传“川农大精神”、学校先进事迹和办学成绩;再就是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江泽民、李岚清、李铁映、杨汝岱等先后到学校视察;学校党委2001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出国留学工作获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学校教学、科技管理、外事、学生等多方面工作评为全国先进;得益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取得多项国家级教学和科技成果,特别是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突破。

2006年学校举行建校百年庆典,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陈至立和省委书记张学中、省长张中伟题辞和科技部、农业部来函表示祝贺,省长张中伟亲临学校,一万余名校友返回母校祝贺交流;2007年10月16日温家宝总理批示:“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教育部当年12月将川农大办学经验以长篇《教育部简报》(2007年第120期)上报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并送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2008年学校抗震救灾工作获得上级表彰,李克强副总理到都江堰校区视察。

川农大精神”——学校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dy:在您校长任期的前段,学校树立起了“川农大精神”,您能谈谈学校是如何总结、升华,最终形成“川农大精神”的过程吗?

文:大学精神是学校的灵魂。“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是代代川农大人从朴实、感性的认识和持久的实践中不断积淀、传承,最终凝炼升华铸就而成的,其中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是客观存在并可被真切感受到的。但“川农大精神”这十六字的表述和正式定名,却是到2000年2月省委派出联合调查组到学校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后,才被确定的。其实在“川农大精神”名称正式确定前,川农大校内讨论到大学精神时,在不同的座谈会上曾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表述,如“川农人精神”、“川农精神”、“农大精神”等。1996年9月,当时我作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在献给学校能进入国家“211工程”预审的话中(见当年校报)就说到,“学校极宝贵的是形成了‘川农大精神’”,相信“不断发扬光大‘川农大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000年5月13日,省委组织部领导在学校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会议上讲,经过反复研究,上下沟通,结合领导意见,确定将根植于川农大、并长期深刻影响和滋养着川农大的这种学校精神称为“川农大精神”。同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发出《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至此,“川农大精神”的名称正式确定,并向社会广为宣传。

dy:“川农大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文:我自己在组织教职工配合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进行总结和提炼过程中,深切认识到,其精髓就是学校新老知识分子致力于民族复兴,兴中华之农事以报国的奉献精神和热爱农业、不畏艰苦、拼搏奋斗、求实攀登的科技求索精神。2000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都和省教育厅党组发出的《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中说:“‘川农大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我省教育战线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川农大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四川教育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通知》要求学习“川农大精神”,就要学习川农大人胸怀祖国,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爱国敬业的奉献精神;甘于清苦,淡泊名利,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你追我赶,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可以看出“川农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鲜明的时代意义。四川在新世纪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这种精神,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科技与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也需要这种精神。

dy:“川农大精神”在全国有着怎样的影响

文:“川农大精神”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历程中,通过数代人传承、实践、逐渐升华形成的。进入本世纪以来,“川农大精神”在省内外逐渐产生了较大、较深远的影响。对此,我同我校广大教职工感到十分自豪,同时也倍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一是由于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等众多媒体对“川农大精神”进行的多轮集中宣传与报道,体现“川农大精神”的众多人和事,真实而感人;二是“川农大精神”本身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

2000年,刚刚进入新世纪,“川农大精神”就迎来了一次全国性的宣传与报道。2000年6月至12月,《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均在头版以一系列大篇幅文章集中报道了学校从1956年迁至雅安独立建校40多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20余年来,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这个过程中,学校自身形成的“川农大精神”。《四川日报》长篇报道中,《奇迹是怎样产生的》一文讲述了川农人以兴农报国为已任,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拼搏,锐意前行;《科学精神的光辉》介绍几代川农人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走出一条“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服务“三农”的办学新路;《“世外桃源”之谜》介绍川农人高风亮节,不以追求个人利益、物质生活为第一目标,执着于农业科教事业的宝贵品质。《中国教育报》长文《从8000万到300多亿》报道川农大以较少的科研经费,研究出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380多项获奖科技成果,以及大量成果推广应用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等。这段时间我还带队“川农大精神”报告团,分别在成都和雅安举行过三场报告会,评价很高,反响热烈。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校视察,对“川农大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2002年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新华社《动态清样》(第3007期)《85%的回归率是怎样产生的?——四川农业大学吸引留学人员的启示》调研报告上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这之后,“川农大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2002年1月29日、30日,《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四川农业大学留学人员85%的回归率揭秘(上)(下),题目为《故巢燕归来》,1月31日,四川日报还以第二版整版刊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学校15位留学归国人员的座谈采访发言,通栏标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国》。2月初,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再次发出《关于认真开展宣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4月,《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和第二版分别以《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和《爱岗敬业自辉煌》为题发表“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报告”。紧接着,《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妇女报》,以及《四川日报》等均在显著位置刊文介绍了“四川农业大学85%留学人员归国”的情况和学校的留学人员工作。以上文章均报导了“川农大精神”对学校实现留学人员高回归率发挥的巨大影响。

2002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冒雨专程到雅安川农大视察,对学校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在新形势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赏和充分肯定。之后,“川农大精神”在全国有了更大的影响。

2003年,学校被中央表彰为“全国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仅22个单位获表彰),我代表学校到北京参加表彰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等领导接见。2003年9月,中宣部基层采访团来校调研采访。采访团成员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记者们围绕川农大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广大教职工情系“三农”,服务“三农”取得的突出成绩展开采访,采访结束后,采访团很多记者都感慨:“川农大精神”太宝贵了,学校有很多感人的事迹,真是值得挖掘。

2005年学校迎来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教育部专家组认为,“川农大精神”在全国同行中有深远影响,对川农大人才培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川农大精神’育人,培养心系‘三农’、服务西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川农大精神”孕育出了“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培养出学生“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这一年《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等对学校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提高育人质量进行了多次报道。2006年,学校迎来办学百年,《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都结合“川农大精神”对学校办学发展继续做了报道宣传。

2007年,“川农大精神”再一次获得全国广泛关注。这一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我作为参会代表带去了以全校师生员工名义写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封信。没想到的是,信呈送的第二天,就收到了温总理的批示:“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随后几天,《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在头版位置报道了此事。这之后,教育部把川农大的办学经验结合学习“川农大精神”,以长篇简报形式发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和教育工委(教育厅),川农大办学经验被推广到了全国。

2008年10月,我赴京列席参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率领下来校深入采访。之后各媒体以多种形式对学校不断弘扬“川农大精神”取得的新成绩、做出的新贡献再一轮展开报道和宣传。

dy:以上您提到,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川农大师生员工给他的信中批示:“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吗?川农大有哪些办学经验?您认为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如何彰显“川农大精神”?

文:2007年“川农大精神”再一次获得全国广泛关注。以上说到,这一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我作为参会代表带去了以全校师生员工名义写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封信。信中回顾了温总理对“川农大精神”作出批示的5年来,学校以“川农大精神”引领各项工作,取得的新发展和服务“三农”的新成绩。信呈送第二天,我就接到通知,进入中南海取回了批示。四川农大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主动将自身发展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农业和农村先进生产力的研发基地、先进文化的培育基地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和办学特色,加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等方面工作力度,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的经验主要是:着力培养心系“三农”、服务西部的人才;积极主动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建言献策;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积极培养新农村建设致富带头人;面向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先进应用科技研究; 创新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推广教授领办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建立“农业科技110”,搭建服务“三农”新平台等。这些经验和做法充分说明,农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作为学生,学习好各方面知识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我觉得应该具有这三方面素质来彰显"川农大精神”:第一要有爱国心、事业心和奋斗目标,这样才能站得高,目标明确;第二要有创新意识,我们国家向现代化发展很多地方都需要创新;第三要不怕困难,要有一种执着坚韧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在前行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困难,但有了困难以后,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同学们抓住机遇,立足发展,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相信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