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以来,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各学院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广大学子一道积极组队参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教育、文化宣传、社会调研、创业实习等形式,聚焦时政热点,倾听基层声音,传递青春力量。
重温峥嵘历史,砥砺爱国奋斗情
老兵是革命的见证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爱国主义是青年学子追梦圆梦的主旋律。
水利水电学院“红色继承者”团队、机电学院“与党并肩行”团队拜访雅安抗战老兵,聆听15岁就赴缅对日作战的老兵陈鸿逵,19岁上战场杀敌的老兵杨天清,以及抗美援朝老兵李树棣等人的峥嵘岁月故事。“当年练兵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没有鞋子穿,三人共用一件棉大衣,大冬天光脚行军半个月,常常每天走70多里。”杨天清爷爷向队员们讲述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分享自己旧时的照片和奖章,一言一语间将革命基因薪火相传。
农学院“思青”团队来到石棉县瞻仰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在安顺场“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历史故址前,激战的枪炮声、冲锋的号角声、胜利的欢呼声仿佛穿透历史而来,使队员们内心澎湃起钦佩感和自豪感,体会到万里长征路的艰辛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此外,上述实践团队还主动前往学校、社区宣讲革命历史和老兵故事,播撒红色火种,增强了队员们听党话、跟党走,踏上新长征路的信念。
坚定文化自信,传播社会正能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青年一代感受文化魅力、守护民族文脉的思想力量。
理学院“溯洄·梦”团队、机电学院“号角青年行”团队、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追光者”团队分赴雨城区、芦山县和阆中古城,关注四川非遗文化传承创新,领略古镇建筑、芦山花灯、红军饭店等乡土文化。其中,花灯戏唱词“说要走便要行,哪怕山高路不平,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还有撑船人”,既是一句雅俗共赏的唱词,更是第三代传人杨虎的人生信条,让队员们以小见大感受到一代代非遗守护人永远在路上的文化自信和思想自觉。
信息工程学院“红色小号角”团队、水利水电学院“赤诚梦之队”先后走进雅安市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感受雅安历史文化底蕴。队员们不禁纷纷震撼道:“以前在课本上读过《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今天第一次在雅安近距离贴近历史,更加崇敬十七勇士的壮举。”“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长征史诗,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活动后期,队员们通过查阅文献、互学访谈、沿街宣传等方式,认真研习雅安历史文化,不仅自己学习红色文化,而且还自发制作宣传资料和学习卡片,积极向市民们普及英烈保护法律知识。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自渔”团队、“时间飞行”团队分别调研巴中市通江县梨园坝村和成都市安仁古镇,观察改革开放政策下西南乡镇的文化特色,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当地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古村落建筑和古镇文化为队员们贴近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品牌打开了一扇门,鼓励队员们努力发挥专业知识技能优势,助力当地民俗文化旅游业。
聚焦社会热点,青春建功新时代
近年来扶贫、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成为许多学生实践团队的调查方向和服务重点。
土木工程学院“改革春风”团队、农学院“东篱”团队前往成都郫都区战旗村,重走总书记调研路线,通过访村民、观基地,深入调查战旗村企业发展特色、夜校课程培训、基层党建情况,考察战旗村在产业兴旺、生态振兴、乡风文明、社会治理、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成果,从而了解到改革开放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给村民们生活上带来的改变。信息工程学院“走进名山,助力脱贫”团队、商学院“生鲜电商扶贫”调研小组也分别前往雅安名山区前进乡、重庆石柱县三星乡,调查学习泉水村“脱贫摘帽”和石星村“电商扶贫”的发展经验,服务乡村振兴。
为了解“医养结合”政策在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雅安市的落实情况,法学院“罗兰之歌”团队先后走访了雅安多家养老服务中心、卫生院以及乡镇社区,调研“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空间与社区居民的养老现状。理学院“耆艾”团队则走进雅安南郊乡、姚桥新区等地,调研雅安居家养老、公益养老、旅居养老等情况,倾听老人们晚年生活的点滴心声,关爱“夕阳红”中的冬日温暖。
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领域,艺术与传媒学院“星星之火实践团”、经济学院“村官挂职”团队在成都开展创业实习和挂职实践,通过体验当地社区基层工作,尽己所能地参与帮助老百姓日常生活,进而加深了对专业的认知,明确了未来学习目标与规划,为今后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百川”团队来到成都“市级四好村”大梁村,通过问卷和采访,调查大学生村官现状,旨在发掘青年村官故事,弘扬青春奉献精神,呼吁社会关注青年村官群体,号召更多有为青年扎身基层,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