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一日行感动与自豪同在
——党群直属支部北川安县灾后重建考察纪实
5月21日下午,党群直属支部一行十余人前往北川、安县考察调研,学习伟大的抗震精神,感受新农村的变化,体会我校专家支持灾后重建的辛劳,分享我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喜悦。一路走,一路感动,一路收获,一路自豪。
为灾区百姓不屈的精神而感动
5月22日上午8点,大家启程前往北川老县城,汽车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行驶,沿途不时可以看到“感恩亲爱的党,祝福伟大的祖国。”这样的标语。陪同我们参观的安县科技局办公室谢主任说,灾区的生活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都是国家灾后重建资金支援修建的。地震之初,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当地干部群众一度感到很绝望,但是国家的支持,全国各地人民的关爱,对口援建单位的有力支援让灾区干部群众重新看到了希望。现在为了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灾区干部采取了“5+1”和“白+黑”工作制,即指每周除正常上班五天外,星期六继续上班;白天上班晚上接着加班。任务再重,他们没有任何抱怨,把灾后重建作为最大最现实的发展机遇,攻坚克难,超常工作,取得了灾后重建重大阶段性胜利。
沿途不时可以看到道路维修以及农房重建热火朝天的场面,显示出灾区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积极投入灾后重建的热情。
经过北川擂鼓镇的时候,山下破烂歪斜的农房还可以看得出地震猛烈的破坏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一场地震的悲痛。而新落成的吉娜羌寨带着浓郁民族色彩的新区则承载着当地百姓对未来发展的新希望。一路走,一路看,既有震撼又有感叹。
汽车路过安昌,这里曾经是震后北川县的过渡县城,城里商店林立,一片繁华,羊图腾画随处可见,透着浓郁的羌族色彩。经过北川安昌小学,谢主任说:女儿就在这个板房学校上学,9月份就可以搬到新校区了。他的言语间有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沿着蜿蜒的安昌河,我们经过了北川新县城,林立的新房、宽阔的大道、完善的公共设施,新县城里高高塔吊四处可见,走过地震的阴霾,穿越曾经的伤痛,一座新城正在这里崛起。
更好地理解现代农业
沿着气派的辽宁大道,我们来到位于黄土镇的辽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观。安县是辽宁对口援建县,辽宁人们不仅在生活重建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更是在生产重建上给予了大力援助。
示范园内,玻璃温室窗明几净充分展示出现代农业的气息;连幢大棚气势十足,由于良好的保温保湿作用,是育种的好地方;简易大棚大棚里套种的蔬菜青青,长势良好,70多个品种,8个立体栽培模式,园区还将兼顾观光农业,充分体现出现代农业的增产增效。农业局柳局长以大棚吊蔓西瓜轮作为例,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可以收3万,除去成本,至少可以净赚1万。比传统大田农业的效益大大提高。这种立体种植模式是我校在安县实施的优质果蔬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课题的辐射结果。
园区按照“大园区、小业主”的思路,构建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科研院所”的四方经营模式,而在以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中,我校就是重要的技术依托方之一,今后将在这里建立科研教学实验基地,为园区生产做好技术服务。同时,园区建设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五化”要求进行,我校专家也是其中重要的智力支持。
柳局长介绍说,发展设施农业,当地农民的收入可以有三种渠道,一是可以依靠土地流转,每年有1100斤黄谷的收入。另外,可以到园区务工,每天园区可以提供50-80个就业机会。第三,可以承包大棚。现在核心区已有134户农户承包了大棚。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我校教授李焕秀推荐的碧秀苦瓜品种在园区大面积得到种植,柳局长对碧秀苦瓜极为赞赏:“产量高,一株要结150-200斤。”现代农业靠科技,而作为农业高校的四川农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一种自豪感涌上大家的心头。
“不出来看,不知道什么叫现代农业。”这是所有参观者的心声。“真是受教育,长知识。”
为专家不辞辛劳的服务而感动
在安县生活、生产、生态重建中,处处可见我校专家教授的身影,他们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灾后新农村建设集成与示范”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区,根据当地实际,提出重建规划、给予重建技术指导,为当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大家走进安县柏杨村的花园式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时,3栋现代化种蛋鸡养殖舍让大家惊叹不已,封闭式环境控制、先进的内部监控设备、自动控温系统处处彰显出现代化的气息。这个小区是在我校专家指导下重建的良种蛋鸡繁育基地,目前养殖种蛋鸡2.2万只,存活率能达90%以上。在它的带动下,目前全县蛋鸡养殖规模已恢复到270万只,产业链延长,远超地震前规模和水平,改变了原来仅靠引进种鸡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从种鸡到商品鸡的繁育体系。据陪同我们参观考察的张克英教授介绍,安县蛋鸡震前养殖规模达到120万只,是其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但是其产业链并不完善,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专家的2008年6月就到当地与当地政府一起谋划如何把安县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经过科学论证,集成现代养殖技术,引入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无公害化的现代养殖理念和技术,不断壮大蛋鸡产业集群。专家工作室里墙上贴着我校朱庆、张克英教授等专家的照片和介绍,可以看得出当地村民对专家的信任和喜欢。我们这一次到安县,由于修路在中途遭遇堵车一两个小时,而张克英老师他们最初来的时候,还是2008年6月,那时刚刚经历地震,道路破烂,往往需要翻山越岭到村镇去调查情况,从一个服务点到另一个点都要花去很多的时间,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抱怨,对灾区群众的一腔热情支撑着他们无悔地付出。
在柏杨村集中居住小区里,一楼一底的农家小院外孩子们正玩得很开心,门前刷成白色的围栏里种植的蔬菜绿油油地,在微风中晃着脑袋。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而街上的路灯都是高科技产物——太阳能灯,科技元素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新农村新生活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变化可以从他们每一个的脸上看到。一位姓莫的老乡一家三口住在一楼一底的4间房,占地90多个平方,厨房、客厅一应俱全,顶楼阁楼上则是小坝子,晒着刚收的油菜籽,这里的种种设施既考虑了农村农民生活实际需要又充分体现了新农村的方便整洁美观。莫师傅在家里开了个杂货铺,他说:“生意还可以,生活跟从前在乡下相比,那是方便多了。”其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这片居住小区的规划也凝聚了我校专家的心血,如何保留民居风格让老百姓住的舒服又方便,专家们可没少动脑,课题组还把样板房的钱节约出来补贴建房农户。
汽车在蜿蜒的村道上行进,兴仁乡是安县要打造的以猪、鸡、兔三大畜禽为主的养殖乡,当地村民的墙上画着独具特色的年画,宣传着养殖的科学知识,“犬守夜,鸡司晨”、“猪好养,吃百草”……憨态可掬的猪、兔、鸡的年画中折射出当地村民对未来希望的描绘。汽车在村道上行驶,养殖产业园山地土鸡合作社种鸡场正在修建中,三栋鸡舍已经建好,每栋鸡舍可以容纳1万只种鸡,自动化采食、供水系统已经安装完毕,估计6月初就能进鸡。合作社的老乡很热情地跟张克英教授攀谈着,这里,张克英等专家已经来了多次,他们亲眼见证了从一片荒地建成如今的种鸡场。
看到在我校专家的指导下,当地农村迅速发展,大家既感动又自豪,纷纷说“张教授你们太辛苦了,向你们学习!”
卓越校友各地发展好让人自豪
在兴仁乡,大家还参观了大学生创业园区,我校7个大学毕业生在此准备建立一个400头母猪扩繁场,如今种猪场基础设施正在修建中,这是在我校动科学院老师指导下修建的,等落成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万头优质商品猪,能带动当地养殖户1000余户。在现代化的农村,农业大学的学生大有可为,这是所有参观者的心声。“理解了科研人员的辛苦,也体会到了科研成果取得的喜悦。”组织部部长杨锦秀说。
在绵阳铁骑力士集团参观时,集团总裁冯光德是我校在读博士,参观集团的时候,得知集团里7个精英技术专家都在我校接收过培训,大家觉得非常自豪,看到校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大家感到由衷高兴。
在回成都的路上,天空出现了一道色彩绚丽的彩虹,以恢弘的气势跨越在原野大地上,这美丽的一刻是属于雨后特有的风景,而这不也像灾后的新农村吗?在经历苦难之后开出了一片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