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农业部和四川省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产业技术体系、行业科技、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的支持下,四川套作大豆发展十分迅速,有力推动了南方间套作大豆的发展,但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大豆单产低而不稳,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跟不上,有必要对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加快我国间套作大豆的推广步伐。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继今年1月5日在四川召开了南方套作大豆研究与推广工作交流会后,又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合作日前在四川成功召开了“全国大豆间套种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来自四川、云南、福建等13个省(市、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主管大豆生产的领导和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2家科研单位从事大豆科研的专家、负责人等12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和荣廷昭院士、农业部种植业司油料处调研员曾令清、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油料处处长王积军、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和总农艺师潘海平、自贡市市委和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开幕式上,王积军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会议的背景与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四川玉米-大豆套作新模式及其对推动南方间套作大豆发展做出的贡献。
曾令清在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大豆生产徘徊不前,产不足需,农业部要求加快南方间套作大豆的发展,以缓解全国大豆供不应求的矛盾。在谈到南方间套作大豆快速发展时,她认为产业体系、行业科技、高产创建等项目有力保障了间套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和示范推广,四川的间套作大豆研究与推广走在全国前列,是领军省;产业体系专家尽责尽职,集研究、推广和培训工作于一身,为间套作大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了间套作大豆的快速发展,她向参会代表提出要选育适合间套作的大豆新品种、研究完善间套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和研发攻关间套作条件下的机播机收,走大豆产业化之路,主打非转基因高蛋白品牌,把南方大豆做大做强。
牟锦毅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套作大豆对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所做出的贡献,认为套作大豆开辟了农业增产增收的新途径。他谈到,四川套作大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而且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示了四川套作大豆在全国的水平和地位。四川省作为南方大豆的领军省,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把我省建成为南方乃至全国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2012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
开幕式结束后,盖钧镒院士和荣廷昭院士分别从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大豆科学技术发展策略、玉米-大豆复合群体协调生长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等做了学术报告,提出玉米大豆协调共生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的研究和生产之路。
会议期间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大豆栽培岗位专家杨文钰教授、大豆育种岗位专家周新安研究员和年海教授分别从大豆产业技术发展动态、玉米-大豆套作技术、间套作大豆品种选用和甘蔗-大豆间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代表们表示将把此次培训内容带回去,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开展技术培训,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豆农。授课结束后,各省代表结合本省大豆生产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后,代表们现场观摩了贡井区万亩套作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和荣县万亩套作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所到之处,漫山遍野、丰收在即的金黄大豆让院士、专家和代表为之振奋。盖钧镒院士看完贡井区万亩套作大豆后,激动地评价“套作大豆在山坡上长势很好,有特色,玉米-大豆套作模式完全适合在西南山区和丘陵地带推广”。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观摩后接受记者采访说,“四川自贡玉米套大豆种植技术成熟,套作大豆面积已占玉米面积的80%以上,为南方发展间套大豆探索出了一条成熟之路,其经验值得南方各省、市借鉴和推广”。王积军看后对采访的记者讲到,“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方式符合发展我国低碳农业的要求,既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土地持续利用,又能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钱粮双收”。
观摩会上,我们现场展示了自主研发设计的适合套作的小麦、玉米、大豆多功能播种施肥机具和大豆烯效唑干拌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