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瑞雪飞舞,都江堰校区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师傅正忙着冲洗修葺一新的学生食堂、学生公寓,为下学期的顺利使用做准备;2010年12月第一批交房的教职工宿舍楼里,不少教职工正热火朝天装修;2011年1月第二批刚领到教职工宿舍新房钥匙的老师们很是兴奋:“终于结束了无家可归的日子!”……在这辞旧迎新之际,都江堰校区各项灾后重建工程相继竣工,无疑为学校献上一份隆重的新春贺礼。
信心重建
不堪回首的“5.12”特大地震给都江堰校区带来重创:教职工住房9栋269户住房严重破坏而需要重建,5栋62户中度破坏急需加固。公用建筑遭到不同程度损坏,1栋办公楼、4栋学生宿舍、1栋学生食堂均需重建。
灾难可以摧毁家园,但不能摧毁信念,不能摧毁对未来的信心。学校高度重视都江堰校区重建工作,校领导多次到校区调研考察,商讨重建方案,第一时间编制并上报灾后重建规划,及时组建教职工住房灾后重建工作小组,并综合多方考虑采取相关措施,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
谋定而动。按照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加快都江堰分校的恢复重建工作”、“都江堰校区教职工住房重建是2010年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的指示,都江堰校区党政班子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紧锣密鼓的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对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必需的基本设施进行维修加固,以保障最基本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的灾后重建一期工作顺利结束;学校投入170余万元,为住房损毁居住板房的教职工提供每月400元的租房补助和100元的交通补助温暖了教职工的心;《教职工住房灾后重建实施方案》出台后,学校决定发放补助500多万元支持和帮助都江堰校区受灾教职工进行住房重建,预算300万元用于住房配套建设;学校和都江堰市进行积极磋商,争取地方政府的特事特办,促使90户选择地方政府安置房的教职工于2010年底拿到新居钥匙。《都江堰校区公共建筑灾后重建二期项目方案》的出台,都江堰校区随即启动灾后教学设备恢复改造工作,2600万元专项资金的注入为校区教学条件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随着公共设施的重建工程的启动,一个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新校园呼之欲出。
2010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学校拿出10万元对成都校区和都江堰校区灾后重建集体进行的嘉奖激励人心。“有了学校这个大后台,再大灾难,再大困难都不怕!”校区党委书记、重建工作组副组长刘川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战役中,学校与校区教职工的心紧密相连。
科学重建
都江堰校区副校长兼重建办主任陈先林把教职工住房的修建形容为“在水稻田里种房子”。教职工住房地基位于灵岩河冲击扇缘,地质条件相当差,给工程带来极大的难度。光地基处理都换了3种不同方式。
尤其是5、6号职工住房,一开挖就状况百出,挖了两米多深,地表还不断渗水,“挖了八米深的探坑还没见到持力层(稍密卵石层)。”财务部主任兼重建办副主任李维军说。“更重要的是土质承载力不均,没有持力层就好比把房子建在一块松软的沙滩和坚硬山地拼合的土地上,一旦发生地震,受力不均,房子极易垮塌。”重建办技术负责人程勇说。“这样糟糕的地基情况很少见!”有着多年房屋建筑经验的冯克勤老师连连摇头。
灾后重建不只是看进度,更要看房屋修得安全不安全。学校副校长、住房重建工作组组长张强带领有关职能部门多次深入工地检查安全、督促工程质量。尽管灾后重建的进度要求特别高,校区领导却把科学重建放在了首位。“管他挨骂也好,挨吵也好,被误解也好,要建就要建一个放心的房子,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陈先林说。
校区先后请来省建筑设计院、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的专家进行会诊,甚至把已退休的原房屋设计者也请了回来,共同研讨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大会小会开了二十多次,方案都出了5次以上,校区党政联席会也多次研究重建工作的重大问题。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多少次不遗余力的现场勘察,经过地勘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多方征询业主代表意见,地基处理方案最终从CFG桩确定为大开挖加深、加宽后整体换填砂夹石。“这就好比在地基上做了一块筏板,使得承载力均匀。到目前,5、6号教职工住房沉降量就1个毫米。”冯克勤很是欣慰,一般沉降2—3个厘米都是属于正常值。
地基处理花了整整四个月,投入一百多万元,这项浩大工程静卧在地下,见不到半点华彩,却成为教职工心目中最靓丽的风景!
共同重建
都江堰校区灾后重建工作开创了多个第一:极重灾区第一所原址复课的高校,都江堰市第一个由单位组织进行职工住房灾后重建单位,学校灾后重建工作进度在全省相关高校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切都与校区领导一直秉承的“相信教职员工,发动教职员工,依靠教职工”的理念分不开。
校区共有176户选择原址重建住房。“人多,要求多,关于重建的建议就有上百条。”李维军说。在广泛收集意见的基础上,重建办的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答疑工作,利用校园网、校园内的展板和座谈会等途径宣传重建方案,通报住房重建中的重大事项。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重建办的工作人员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全力推动重建工作。去年就春节休息了几天。学生食堂地基浇筑时,为保证工程质量,鲍向荣老师通宵守在工地上。灾后重建的工作政策性强,为了吃透都江堰市相关文件,重建办的同志反复研读至少五次以上,制定出了《教职工住房重建实施方案》。为让大伙儿更为明确相关问题,校区还特意组织人员编写了一份“问题解答”明细发到大家手中,工作细致可见一斑。
“事非经过不知难,酸甜苦辣只自知。”2010年11月24日上午九点,第一批教职工原址重建住房136套正式交付使用,高高兴兴领到钥匙的老师们不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前一天晚上10点过,重建办的同志们才从施工方拿到钥匙,为了保证第二天分发不出错,他们一间一间地试,忙到凌晨2点过。
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重建,拥有总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城乡建设学院副院长申琼、冯克勤等被聘为监理工程师,近10名专业教师参与技术方案制定,退休老师、职工住户代表等组成业主代表参与质量、造价的控制,全程了解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与质量。
以沟通取得理解,以坦诚赢得信赖,以付出收获真情。在灾后重建的征程中,都江堰校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用爱和责任写下了灾后重建的辉煌篇章。